搜索历史清空

国泰君安:合并高光下,投行业务阴影难消

 财中社 高尚  2025-02-11 09:47  2.6w阅读

2月10日,国泰君安复盘,报收17.74元/股,下跌0.22%。在光速推进与海通合并期间,国泰君安保荐的广州银行IPO项目,历时七年,于1月17日主动撤单。

2025年2月10日,国泰君安(601211)A股正式复牌,标志着其与海通证券(600837)的换股吸收合并进入最后阶段。复牌首日,国泰君安股价一度冲高近3%,最终收于17.74元,下跌0.22%,总市值维持在1580亿元。

在合并进入最后阶段的同时,国泰君安保荐的广州银行IPO项目主动撤单也引发市场震动。这一历时七年的保荐项目终止,使得国泰君安投行业务再添一例重大撤否案例。

期间,国泰君安发布2024年度业绩快报,快报显示国泰君安2024年营业收入434.06亿元,同比增长20.1%;归母净利润130.18亿元,同比增长38.87%。然而,合并后新公司的综合实力能否抵消投行业务的信任危机,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泰君安复盘,合并进程持续推进

截至2月5日收盘,国泰君安报收于17.78元,2月10日,国泰君安开盘价为18.01元,当日股价呈现一定波动,最高达18.29元,最低至17.65元,最终收于17.74元,较上个交易日下跌0.04元,跌幅为0.22%,总市值达1580亿元。

此次停盘复盘,意味着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进程进入最后阶段。2025年1月17日,证监会批复同意国泰君安以新增59.86亿股股份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并核准其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100亿元。

1月20日,合并重组获得香港联交所批准,完成全部行政审批程序。2月6日,海通证券A股和H股正式停牌,开启退市程序,国泰君安为确保A股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的实施顺利进行,A股股票开市起停牌。

此次合并采用换股吸收方式,国泰君安换股价格为13.8元/股(A股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价格为14.86元/股),H股为7.7港元/股;海通换股价格为8.6元/股,H股价格为4.8港元/股。两家公司以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60个交易日的A股股票交易均价确定A股换股价格,并确定A股与H股换股比例均为1:0.62。

同时,国泰君安拟向控股股东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发行不超过100亿元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控股股东以每股净资产定向增持国泰君安股份,高于停牌前股价,并承诺5年内不减持。

在合并进程的快速推进期间,国泰君安发布了2024年度业绩快报。1月24日,国泰君安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快报显示,营业收入434.06亿元,同比增长20.1%;归母净利润130.18亿元,同比增长38.87%。在整体业绩增长的背后,投行业务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国泰君安2024年度业绩快报截图

七年努力归零,投行业务仍存Bug

1月17日,广州银行发布公告称,广州银行、保荐人提交了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2024年修订)》第六十二条,深交所决定终止广州银行发行上市审核。

广州银行的上市之路始于2009年,彼时该行完成资产重组并计划三年内上市。2018年,广州银行重启A股上市计划,并将此列为“全行战略核心”。同年10月,广州银行与国泰君安签署辅导协议,开展三期辅导工作。

全面注册制落地后,广州银行IPO进程困难重重。2023年3月申请被受理,随后因财务资料多次过期、申报会计师更换、长期未获问询等问题多次中止审核。2025年1月17日,双方共同撤回申请,深交所终止审核,七年努力付诸东流。

广州银行撤单严重打击了国泰君安投行业务。目前排队IPO的6家银行中,国泰君安仅剩广东南海农商行一个项目,市场担忧其银行类保荐业务面临信任危机。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4年初至2025年2月10日,国泰君安以61家保荐企业数量位列行业第四,但撤否率高达39.34%,其中主动撤回23家,频繁的项目终止暴露出其风控与项目筛选能力依旧存在短板。

从财务数据角度看,此次广州银行撤单,可能影响国泰君安未来财务表现。按照行业普遍做法,承销保荐费用与项目成功与否紧密相关。若项目成功上市,保荐机构会按约定收取全额或大部分费用;若项目提前撤回或被否,费用收取情况就会依据协议具体规定。

国泰君安2024年以4.01亿元承销保荐费排名行业第三,但托普云农(301556)的项目让人注意。2024年,托普云农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项目,发行价格为14.50元/股,总发行数量2132万股,实际募资总额3.09亿元。然而,托普云农的承销及保荐费用为0.45亿元,在其实际募资总额中占比达到14.56%。

有分析指出,农业企业因行业风险高、尽调复杂,保荐机构往往通过高收费覆盖成本,但高费率与项目成功率之间的失衡,可能损害券商长期声誉。

《财中社》发现,此国泰君安投行业务的疲软,与其频繁的人事调整也不无关系。2023年5月以来,分管投行业务的高层两度更迭:原副总裁李俊杰转岗财富管理,继任者王松退休后,谢乐斌于2024年接棒。管理层动荡导致业务连续性受损,加之IPO市场整体趋冷,进一步加剧业绩压力。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新公司的综合实力能否抵消投行业务的信任危机,仍然需要持续关注。

重要提示: 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长按保存图片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