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汪明琪 2025-07-22 16:12 2.2w阅读
一边是财务造假留下的1250万元罚单和ST帽子,一边是半年预亏1.5亿的主业颓势。那纸与德龙航空的战略合作协议,究竟是真正的新生契机,还是又一根救命稻草?
多次跌停,投资者正在对ST云动(000903)用脚投票。
7月10日至17日,ST云动在二级市场掀起了一场小型风暴。连续6个交易日,股价一路下探,收盘基本上都在跌停价。7月17日单日,换手率与前五日日均换手率比值高达142.66倍,累计换手率突破20%,触发深交所异常波动标准。
这场暴跌始于7月10日,当日这家原名为“云内动力”的昆明老牌国企戴上了ST帽子,股票简称变更为“ST云动”,日涨跌幅限制从10%收紧至5%。15.47万股东在ST的阴云下,只能眼睁睁看着账户缩水。
财务造假,ST帽子下的股价下挫
市场恐慌并非空穴来风,上市公司简称刚刚从“云内动力”变成了风险警示股“ST云动”。
这场暴跌的导火索清晰可见。7月8日晚间,公司发布公告称收到云南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2021年和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公司将被处以600万元罚款。
云南证监局的调查显示,公司在多个财务核算环节存在系统性不规范行为,包括虚构收入、收入跨期确认、费用核算不准确等常见造假手段。具体而言,公司存在未实际交付货物却开具发票确认收入的情况;仅依据发票确认收入导致时间错配;销售和采购返利、供应商索赔补偿等费用核算也存在问题。
但令人困惑的是ST云动造假的“反向操作”特征:2021年,公司虚减营业收入1.8亿元,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2.25%,同时虚增利润767万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13.51%。到了2022年,操作方向突变,虚增营收2258万元的同时,大幅虚减利润1.02亿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7.84%。
两年间虚减利润近1亿元的操作,与常见的粉饰业绩行为背道而驰。在业绩已经连续亏损的背景下,这种“自黑式”造假的动机成谜。Choice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37.94亿元。
监管的铁拳最终落下。除了公司被罚600万元外,董事长杨波个人被罚200万元,成为此次处罚中受罚最重的责任人;时任总经理代云辉、宋国富各被罚80万元;财务总监屠建国被罚90万元;另有三位高管分别被罚60-80万元不等。
总罚款金额高达1250万元,显示了监管对此案的严厉态度。
业绩困局:亏损扩大与新业务困顿
在造假风波背后,《财中社》发现,ST云动真实的经营状况堪忧。7月14日,公司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净利润亏损1亿元至1.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9980万元进一步扩大。
业绩下滑的原因直指主业疲软。ST云动表示,为应对市场变化,公司优化调整了与主要客户的产品结算模式和结算周期,导致发动机产品平均销售单价下调,营业收入和单台发动机毛利率同比下滑。
这一困境早有征兆。2024年全年,公司累计销售各型发动机35.39万台,同比下降5.15%,传统发动机业务的下行趋势明显。
在新业务拓展方面,ST云动的尝试多处于艰难推进阶段:2023年8月与中交机电签订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集成采购合同》至今尚无实质性进展;2024年7月开始的智能割胶机生产项目,仅在海南、云南等橡胶主产区实现小批量销售;2025年3月获得的昆明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配套的无人车产品同样只实现了小批量销售。
这些被寄予厚望的新增长点,尚未展现出挽救业绩颓势的足够力量。
战略突围:无人机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7月15日,ST云动抛出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试图为市场注入信心。公告称,公司与福建德龙航空及福建华闽联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德龙航空并非等闲之辈。该公司全资控股德国林巴赫航空发动机公司(Limbach Flugmotoren GmbH):始创于1970年,是全球五大航空活塞发动机品牌之一,其产品功率覆盖20-220hp,已为全球航空业提供上万台通航飞机和无人机发动机。
根据协议,三方将在无人机研发、生产、供应链保障及产业投资领域展开深度合作。ST云动在公告中强调,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被纳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而无人机正是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之一。
但这份框架协议未涉及具体交易金额,也缺乏具有约束力的权利义务安排。在ST的阴影下,市场对其能否真正落地持观望态度。
一边是财务造假留下的1250万元罚单和ST帽子,一边是半年预亏至多1.5亿元的主业颓势。那纸与德龙航空的战略合作协议,究竟是真正的新生契机,还是又一根救命稻草?15万股东在连续暴跌后,仍在等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