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间,海光信息(688041)公告拟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科曙光(603019),并于次日开始停牌,详见《财中社》此前的文章:重组办法修订后首例“强强联手”: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超4000亿的国产算力突围。
这场“子并母”的“反向吸收”重组,在资本市场上体现的是“强者为王”的市场逻辑。
在子公司海光信息发展得比母公司(同时也是第一大股东)中科曙光还好的情况下,反向收购大股东,看似“蛇吞象”,却也是算力产业上下游对于芯片及硬件资产的定价分化。
双方估值相差3倍以上
停牌前(5月23日),海光信息股价136.13元,市值3164亿元;中科曙光股价61.9元,市值906亿元。二者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都在19亿元左右,也就是说,海光信息的估值为中科曙光的3倍以上。
换股通常而言会按照当前估值水平,即基于当前一个月左右的股票均价进行。而这对估值高的海光信息是利好,但对于估值较低的中科曙光较为不利。
例如,3月中下旬湘财股份(600095)与大智慧(601519)的换股吸收合并。二者换股基于定价基准日前120日交易均价进行,湘财股份换股价格为7.51元/股,而大智慧的换股价格为9.53元/股,相当于湘财股份用214亿元的市值吸收合并190亿元的大智慧。
但按5月27日收盘价计算,湘财股份股价8.18元,市值234亿元;大智慧股价8.95元,市值179亿元。湘财股份的换股价格相较于目前价格没有套利空间,而
🔒
此文章需要登录解锁
登录后即可查看完整内容,解锁更多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