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夏震 2025-10-10 18:41 1.4w阅读
马上消金5年106.9亿催收投入,撞上反催收黑灰产内耗,撕开消费金融行业深层难题。
近期,马上消金披露的催收费用数据,引发行业及市场层面的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五年间,该公司累计支付的催收费用达106.9亿元,且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从2020年的11.6亿元,逐步增长至2024年的31.3亿元,2024年单年催收费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更是高达20.7%。
在消费金融行业持续强调合规经营与风险管控的背景下,如此规模的催收投入,既反映出机构对贷后回款的重视,也随之带出一系列行业层面的深层问题。
从经营数据关联来看,马上消金的高额催收投入并未完全转化为不良贷款率的显著改善。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05%、2.48%、2.49%,始终维持在2%以上的区间。高额催收投入的实际效能仍需进一步观察。
伴随高额催收费用而来的,是规模庞大的合作催收网络。2024年9月,马上消金公开了其合作的催收机构名单,共计135家机构纳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其第二大股东全资控股的重庆信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长期在合作名单中占据重要位置,承接了较多催收业务,此类关联合作模式曾引发行业对业务独立性与合规性的讨论。
此外,消费者对部分合作催收机构的投诉也时有发生,内容集中于使用私人手机号催收以规避监管、高频电话短信骚扰、泄露个人消费记录或家庭信息等,部分行为已触及合规红线。2024年8月,浙江警方曾对重庆信盟多名涉嫌泄露个人信息的员工展开调查,当时马上消金及关联公司回应称“系员工个人行为”,但未进一步说明对合作机构的日常监管措施。
除催收相关争议外,马上消金的业务合规性也面临部分用户质疑。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截至目前,关于马上消金的投诉量已超7.3万条,核心诉求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违规扣费,旗下“安逸花”平台被指未经用户明确同意自动开通会员,从信用额度中扣取年费;二是费率透明度问题,有消费者提出,平台通过叠加服务费、担保费等隐性费用,实际年化利率高于宣传水平,甚至存在向在校学生发放高息贷款的情况;三是服务漏洞,“安逸花”APP曾因未提供有效账号注销功能,于2025年2月被国家网信办要求整改,监管层面的处罚记录也显示,2023年该公司也曾因“对委外催收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被重庆银保监局处以100万元罚款。
不过,更值得行业警惕的是,马上消金高额催收费用的背后,正与日益猖獗的“反催收”黑灰产形成相互牵制的内耗格局,甚至显现出恶性循环的苗头。
马上消金参与发布的《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起金融黑灰产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期,2023年互联网黑灰产从业人员已达587.1万,较2022年增长141%;其中,以“非法代理维权”为核心的“反催收”活动参与人数以千万计,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达数百亿级。
一方面,为应对“反催收”黑灰产导致的欠款回收难度增加,马上消金等机构不得不持续加大催收投入——2020至2024年,马上消金催收费年均增长率超25%,2024年更是在营收微降的情况下,催收费同比增长10.9%;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的高额催收成本与不规范催收行为,又成为“反催收”黑灰产游说用户的“切入点”,这些组织以“债务优化”“代理协商延期还款”为幌子,教唆用户伪造医院病例、经济困难证明等材料逃避还款,甚至借机套取用户个人信息与钱财。
尽管马上消金已采取应对措施,例如牵头研发AIF(爱马)黑产打击平台,截至2024年11月该平台已协助警方受理非法代理维权案件566起、采取强制措施472人、预警电信诈骗案件近96万起,但面对持续增长的催收投入与“反催收”黑灰产规模,单一机构的治理成效仍显有限。
从行业发展视角来看,马上消金的百亿催收投入与“反催收”黑灰产的交织,折射出当前消费金融领域贷后管理与行业治理的双重挑战。如何在规范催收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有效遏制“反催收”黑灰产的蔓延,打破“投入愈多、内耗愈甚”的恶性循环,已不再是单一机构的问题,而是需要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乃至社会公众协同发力的系统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