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百亿元的股权诉讼尚未出结果,寒武纪(688256)的股价爆发先来一步。
8月19日,寒武纪开盘即大涨,盘中股价一度突破1000元,成为A股市场历史上第二只千元股,总市值突破4000亿元,登顶A股半导体板块首位。
而就在4天前,寒武纪近40亿元定增方案刚通过上交所审核。二级市场上一天比一天高的股价,也可看作投资者对公司高位定增的回应,以及对国产算力替代的渴求。
据悉,此次定增计划募资总额不超过39.85亿元。该方案称,资金将主要投向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并补充部分流动资金,战略目标继续直指AI发展。
但股价向好、高位定增的资本狂欢声浪再响,也难掩寒武纪一场持续4年的内部“战争”。
论文牵起一座桥
这场“战争”,本是一场佳话。而故事的最初,要从一篇论文讲起。
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与其兄长陈云霁,并称当时的“中科天才兄弟”。兄弟俩先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又先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所”)。
2010年,刚加入计算所的陈天石与兄长陈云霁钻研出两件“有意思的事”:一件是用AI辅助做处理器芯片的设计,另一件是做AI芯片。但当时国内市场上芯片仍然是“造不如买”,AI芯片更是无根之萍。
“当时连20万元经费都申请不到。”陈云霁回忆,学生们更直言这是“虚无缥缈的研究”。
毕竟,彼时谷歌(GOOG)的AlphaGo仍未击败李世石,英伟达(NVDA)也只是在游戏显卡中混得风生水起,鲜少有人预测到”AI+芯片“在未来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2010年底,兄弟二人向计算所的领导提交了做AI芯片的设想,并得到了领导的肯定,鼓励二人继续往该领域纵深探索。
但真正的转机出现,还要在3年多后的2014年3月。
陈天石与陈云霁兄弟俩与计算所客座研究员Olivier Temam合作的论文——《DianNao: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斩获计算机和高性能计算领域顶会ASPLOS最佳论文奖,这不仅是亚洲学者首次在该领域折桂,也是中国乃至亚洲科研机构首次在计算机系统和高性能计算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
更大的突破接踵而至。同年12月,续作《DaDianNao:一种机器学习超级计算机》再获处理器架构领域顶会MICRO最佳论文,打破该奖自1963年创办以来由美国垄断的历史。
这两篇论文的他引量很快达到数千次,施引者遍及全球数十个国家、数百个科研机构。其中,英伟达是引用最多的机构之一。
两篇论文坚持用中文拼音命名,兄弟二人解释称,“‘DianNao’寓意‘电脑’,因为此前没有中文发音的芯片。”
而兄弟二人的“DianNao”系列论文,也促成连接到了“寒王”故事的另一位主角——前华为海思麒麟芯片首席架构师梁军。
彼时,正在华为负责手机SoC业务的梁军,每年都会抽出专门的时间看相关领域的论文。2014年,梁军正好看到了陈天石兄弟的“DianNao”论文,大概了解了其研究方向。
曾任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首席架构师等职的苏箐,当时也想做AI方面的技术,苏箐因此被梁军建议去找陈家兄弟洽谈。而当时距寒武纪成立尚早,洽谈因此不了了之。苏箐在此后也主导开发了华为达芬奇AI芯片架构。
2016年春,AlphaGo
🔒
此文章需要登录解锁
登录后即可查看完整内容,解锁更多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