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赵寒 2025-07-04 18:41 6034阅读
我们都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全球化,但在这个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坚持中国企业的出海、逆转全球化退潮将是中国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编者按:6月17日,《财中社》举办“生态破壁:解码中国企业出海3.0时代的融入路径”沙龙。
作为财中社出海系列沙龙的开端,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泡泡玛特公共事务总经理王涛、君乐宝乳业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兼新闻发言人冯进茂、轻松健康集团执行副总裁马孝武、映宇宙集团副总裁兼执行总编辑黄琴等嘉宾分别分享了小米、泡泡玛特、君乐宝、轻松健康、映宇宙等的出海历程及智慧,财经作家吴晨、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宋姣琳也分别从财经品牌及法律合规视角提出了中企出海的经验鉴戒。
《财中社》将陆续刊出上述演讲内容,也欢迎广大企业及读者积极参与并关注出海系列沙龙。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宋姣琳出席沙龙并分享。
感谢《财中社》邀请,感谢在座各位的分享。
今天在座的各位所在的行业非常有代表性,也是这一轮中国企业出海的主力。从中国加入WTO开始,我有幸一方面见证外资通过各种方式涌入中国的开放行业,也感受到他们与时俱进的投资力度、战略眼光以及调整弹性;另一方面,我也有幸参与国内企业的出海行动(先是从比较有体量的、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再到现在的全面、立体出海),我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声名鹊起而感到欢欣鼓舞。
然而从中国加入WTO拥抱全球化至今不到30年的期间,我们现在可能正在经历所谓的全球化退潮。我们都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全球化,但在这个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坚持中国企业的出海、逆转全球化退潮将是中国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出海五点变化
就我个人对中国企业近期出海趋势的观察,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企业出海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中国企业出海初期的主力首先是央国企,其次是一些大型知名民企集团,再到现在的各种行业、各种规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全面向外拓展国际市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些弯道超车的行业(例如新能源)在近10年开始全球布局并且已经取得不俗的业绩。另外,现在很多中国企业从设立之初就开始有序规划并实施其国际化蓝图。
第二,中国企业出海的行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我们原来依靠廉价劳动力以服装、家具和家电等加工产品出口奠定了中国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基石,现在则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以高技术附加值行业的出海来改变和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
第三,中国企业出海目的地也做了顺应时势的调整。原来中国企业(除了能源矿产类)出海可能更希望去成熟市场,现在则更多地看好新兴市场。中国企业出海新兴市场的占比从2024年开始上升速度特别快,不管是东南亚、中东,还是拉美,中国企业对当地市场的穿透力不断提升。这方面,中国企业的韧性是很让人钦佩的,对一个新市场从一无所知、生根发芽,最后成长壮大,倾注了巨大的投入。
第四,中国企业出海的路径从最初贸易和并购的方式也转变为投资自建、技术授权等灵活组合拳。传统的贸易、投资并购方式在中国企业出海方式中的占比从2018年迅速下滑,而投资自建等从2022年起倍增,成为出海主要路径。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出海决心和耐心,通过直接在当地落地和深耕细作,建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事业部等,不仅做到了“走出去”,更是做到“走进去”。
从提高竞争力的角度,中国企业出海值得关注甚至着重的一个点就是知识产权的全球布局,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必要的防卫手段,避免国外企业通过耗时长、花费巨大的知识产权诉讼导致中国企业陷入发展乏力的泥潭;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国外注册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并通过知识产权许可的方式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例如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通过专利许可与跨国企业在当地建立合资企业,在投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深度拓展当地市场。
最后一点,中国企业出海的策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产品走出去”已经成为“体系走出去”,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现在不强调单一产品的出口,更多是做到把业务体系甚至供应链完整输出。这也是当年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所采用的方式,现在中国企业正在以同样的方式走入和拥抱国际市场。
前瞻 合规 随俗
中国企业出海高投入高风险,同样也期待高收入高回报。那么如何控制相应的投资风险呢?
首先,大家应该关注地缘政治,也就是投资目的地的时局稳定性。刚才提到中国企业目前出海目的地更倾向于新兴市场,但新兴市场的特点存在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政局不稳定和地缘政治冲突。比如近期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冲突,这给中国企业在中东的投资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法律角度看,政局不稳定或者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带来政权更迭,政权更迭可能带来法律和政策环境变化,从而严重影响投资的可持续性和回报。
其次,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一定要具有前瞻眼光,择机随势根据全球扩张的需求建立国际总部。当前形势下,虽然有国家作为坚强后盾,但中国企业自身也要做好规划,在夯实国内业务运营的同时,可以考虑设立全球运营中心,例如现在很多中国内地公司在香港、新加坡等设立全球总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规避贸易壁垒、出口管制甚至制裁,另外可以建立和完善全新的国际化公司形象,参与全球竞争。
再者,不管中国企业出海到哪个国家,一定要“入乡随俗”,也就是说遵守投资目的国的外资政策和法律法规。简单而言,中国企业去成熟市场,法律法规完备,政策稳定,这是优势;但同时成熟市场合规成本高,一旦违规或涉诉,中国企业付出的代价也非常高昂。
对中国企业来说,虽然近十年来我们也非常重视合规,但相比欧美国家,合规意识和实操方面还是存在相当的差距。所以,出海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控制法律风险,涉及公司法、外汇、税务、劳动,数据安全、反垄断审查、环境保护等等方面。成熟市场国家的法律规定很详细,相对透明和稳定,但也是很复杂,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企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地熟悉和掌握这些法律法规。但是中国企业必须迎难而上,尽早尽快落实当地合规体系和机制,最大程度降低相关法律风险,从而为出海项目真正做到保驾护航。
那么去新兴市场呢?新兴市场的特色是法律尚不健全,政策不稳定。一旦政权更迭,或更换新政府,有些法律法规特别是政策就可能立刻发生变化。还有些新兴市场国家非常保护本土的市场,他们希望外资在当地挣的钱尽量留在当地,从而频频使用各种手段(例如税务诉讼)限制外资资金回流。很显然,这些国家的整体营商环境有待改善。这也是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巨大区别。新兴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也存在不可预期的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