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历史清空

“新官甩旧账”,越秀资本减值计提一季顶五年

 财中社 夏震  2025-11-06 16:12  2.1w阅读

越秀资本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虽交出营收净利双增答卷,背后却暗藏隐患——业绩增长靠非经常性的账面收益支撑,同时单季计提14亿元信用减值,这一数字几乎等同于过去五年的累计计提额。

2025年前三季度,越秀资本(000987)报表数据颇为亮眼: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6.96%,一举扭转了一季度、上半年的负增长态势;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75.13%,延续了季度高增长的强劲势头。

但深入拆解这份财报便会发现,亮眼数据的背后,既有盈利质量脆弱、增长可持续性存疑的隐忧,也暗藏着新管理层上任后清理历史风险、布局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

利润增长或仅是“账面收益”

这份财报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利润增长与核心经营基本面的显著背离。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录得106.53%的高增幅,这样的数字足以吸引市场目光。但与之形成刺眼反差的是,单季度营业利润出现3.3亿元亏损,这一情况上一次出现还要追溯到2019年第四季度,在公司近年经营中实属罕见。这种背离在核心利润指标上体现得更为直观:三季度,越秀资本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125.1%,形成了“归母净利润高增、扣非净利润亏损”的奇特局面。

这说明,公司利润增长并非源于核心经营业务的扎实推进,而是依赖非经常性损益的“一次性助力”,所谓的业绩增长更像是一场缺乏基本面支撑的账面繁荣。支撑这份账面繁荣的收益来源主要有两处。其一为约2.5亿元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这笔收益或许源于公司对中信证券(600030)的减持,早在2024年11月,越秀资本就已公告拟通过二级市场出售不超过中信证券总股本1%的股份;另一项高达25.2亿元的收益,则来自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核算,公司子公司对北京控股(00392)、新天绿能(600956)的长期股权投资,因投资成本低于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按照会计处理规则确认的账面收益。

例如,子公司买入北京控股股票并获任一名董事、买入新天绿能股票并获任一名董事,相关股权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损益,公司将其账面价值与应享有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收益,此次三季度的大额账面收益正是这一会计处理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本质是会计规则下的“数字增量”。

以北京控股为例,其最新市净率仅为0.45倍,每股净资产高达76.73港元,股价却仅34.8港元,属于典型的“破净”资产。

这意味着,越秀资本在账面上确认的投资溢价,若实际启动股权变现,能收回的资金远低于账面核算金额。这类账面增值既无真实经营现金流支撑,也不代表资产实际变现能力,本质只是会计规则下的“数字增量”。

这种依赖账面调节的盈利模式暗藏多重隐忧,大量资金长期沉淀在股权领域,难免偏离主业的资源配置轨道;而账面收益与实际变现价值的严重脱节,更让这份业绩繁荣极具脆弱性。一旦市场环境变化或启动大规模资产处置,前期积累的账面收益很可能快速回吐,为公司未来盈利埋下隐患。

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突破纪录

除了盈利结构的深层问题,越秀资本三季度还遭遇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信用减值损失的双重冲击,这两项罕见的大额损失,进一步为其盈利质量蒙上阴影。

第三季度,越秀资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录得-8亿元的巨额损失。尽管这一数字较2024年同期的-9.2亿元略有收窄,但单季超8亿元的亏损规模依旧处于高位,这表明其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持续大幅下滑的趋势并未终结,资产估值的波动压力仍未缓解。

作为国内首个地方金控上市平台,越秀资本采用“核心战略持股+产业基金广域投资”的权益布局模式,而2025年三季度A股一路冲高至3800点,但市场盈利效应极不均衡,结构性分化显著,其大量权益类金融资产因此出现价值回撤,这正是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核心成因,也暴露了公司投资端潜藏的结构性风险。

相比之下,信用减值损失的集中爆发更具冲击力。截至三季度末,越秀资累计计提信用减值准备合计14.9亿元,其中,仅在第三季度,越秀资本就一口气计提了14亿元信用减值损失。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市场预期,更几乎追平了过去五年的累计计提规模:2020年至2024年,公司分别计提2.1亿元、5.5亿元、1.9亿元、2.4亿元和3.7亿元,五年合计不足15.6亿元。

从减值细节来看,此次大额计提的指向十分明确,主要集中在债权投资领域,本期新增计提信用减值准备达15.4亿元,而长期应收款、应收款项及其他资产分别冲回3949万元、545万元。

更关键的是,债权投资减值计提高度集中在第三阶段,该阶段对应的是“初始确认后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工具”,需按整个存续期内的实际预期信用损失计量,这意味着该部分减值并非对预期风险的预判,而是对已发生实际损失的确认。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债权投资第三阶段新增计提减值达15.08亿元,占债权投资本期总计提额的97.7%;截至三季度末,该阶段减值准备余额增至21.9亿元,较期初的4.9亿元大幅增长351%,而第一、二阶段减值准备余额仅为568万元、8422万元,几乎可忽略不计。

如此集中的计提,很可能是对历史积累的不良债权的集中清理。而这一动作,恰与越秀集团近期的人事变动及新管理层的战略布局紧密相关。

新人新气象

6月9日,越秀集团迎来关键人事调整——任职多年的“老班长”张招兴退休,“70后”陈强接任董事长一职,为这家万亿级地方金控集团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结合国企人事变动的行业惯例来看,三季度此次大额减值计提更像是新管理层的财务安排。

通常,国企新负责人上任后,会对企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对历史积累的隐性风险足额计提减值。这样做一方面能一次性消化过往经营风险,避免风险在未来任期内集中爆发;另一方面也能明确责任边界,划分“新旧经营周期”,让后续业绩更真实地反映新管理层的经营成效。

对越秀资本而言,陈强上任后提出的“力拼指标、提速项目”核心目标,为其经营调整指明了方向,此次集中计提减值相当于“主动降低业绩基数”。

在清理完历史坏账、资产估值波动等潜在隐患后,公司资产负债表将更趋健康,无疑能为新战略的落地扫清障碍。

与三季度业绩的短期“阵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管理层推动的重磅战略成果同步落地。

10月9日,越秀集团宣布正式完成对香港人寿的全资控股。

这笔历时九年、历经两次竞购失败的收购案,终在新管理层推动下尘埃落定,17.7亿港元的交易规模,也创下2024年以来香港市场最大寿险收购纪录。

此次收购对越秀集团的意义重大。一方面,它补齐了集团的寿险牌照短板,使其成为广州第二家集齐“银保证投”全牌照的地方国企,真正形成综合跨境金融生态。作为在港资产规模最大的地方国企,越秀此前已拥有创兴银行、越秀证券、租赁等多元金融平台,寿险牌照的加入让其金融布局更趋完整。另一方面,寿险业务带来的长期稳定资金,能有效平滑集团业绩波动,尤其在金融投资业务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的背景下,这笔稳定现金流也为越秀资本后续发展埋下了协同伏笔。

集团收购香港人寿对越秀资本虽并无即时业绩提振,但长期潜在价值对其改善经营痛点具有实际意义。

香港人寿寿险业务沉淀的大规模长期低成本资金,与越秀资本长期股权投资、产业基金投资的资金需求存在潜在契合点。未来有望通过保险资管产品投资、第三方专业机构中介等合规机制,为越秀资本投资业务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补充渠道,从而助力其降低对短期市场化融资的依赖程度。

同时,越秀资本在股权投资、债权投资领域的项目资源,可与香港人寿的客户群体形成业务互补,既可为香港人寿客户提供配套财富管理相关对接,也能借助其客户渠道拓宽自身业务触达范围,尤其在跨境领域获得更多业务场景支撑。

重要提示: 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长按保存图片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