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高尚 2025-10-20 15:30 1.9w阅读
浦银安盛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蒋佳良管理的三只核心产品任职回报均告负,品质优选混合A跌幅近五成;年内新发10只基金中浦银安盛医疗创新混合更两月下跌逾11%。
在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突破33万亿元、机构化趋势加速的当下,浦银安盛基金却在权益投资领域陷入“绩效困境”。最新数据显示,公司首席权益投资官蒋佳良管理的三只核心产品任职回报悉数为负,累计亏损幅度均超过15%。其中,代表作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014228)自2021年底成立以来跌幅高达46.9%,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倒数。
与此同时,浦银安盛在2025年仍延续高频上新策略,年内新发基金数量达到10只,其中4只是主动权益类产品。但Choice数据显示,其中3只产品成立后即告亏损,最新发行的医疗创新混合A短短两个月跌幅超过11%,显示其在权益布局与产品节奏上正面临结构性失灵。
首席权益投资官“三连亏”:46%亏损背后的投资错位
作为浦银安盛基金的首席权益投资官(CIO)兼均衡策略部总经理,蒋佳良目前在管8只产品,总规模约11.7亿元,管理的资产占公司权益基金比重约五分之一。
然而,从任职表现来看,其投资成绩与职位严重背离。Choice数据显示,蒋佳良管理的三只主动权益产品——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浦银兴耀优选一年持有混合A(014545)、浦银安盛均衡优选6个月持有期混合A(011717)——截至2025年10月17日的任职回报分别为-46.90%、-18.76%和-6.78%,三者全部为负。
其中,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自2021年12月成立以来净值仅剩0.531元,年化回报为-15.32%,同类排名2477/2524。基金成立时规模26.25亿元,至今年上半年仅余6.95亿元,缩水超过七成。在同一期间,其业绩比较基准累计上涨约1.12%。换言之,该基金不仅远跑输沪深300指数,更在市场反弹阶段错失机会。
分析其投资路径可见明显错位。2022年坚守新能源与整车制造赛道导致回撤,2023年错过AI行情并集中于中药、日化等防御板块,2024年半年报则坦言“两端资产布局不足”。与此同时,产品换手率长期维持高位——2024年全年超480%,个别季度突破500%,意味着其交易频次异常密集、风格缺乏定力。
高额管理费与业绩倒挂的对比更引发市场争议。以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为例,利润表显示,该基金成立以来投资收益一直为负,累计亏损超11.8亿元,但同期收取管理费超6900万元。2025年中报显示,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上半年股票投资亏损-2954万元,收取管理费571万元。来自投资者平台的舆论也反映出市场失望情绪:“三年多了还一直在亏,越补越亏”。
新医药基金上市即亏,主动权益产品失血
尽管老产品业绩承压,浦银安盛仍在2025年继续加码新基金发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公司年内共新发基金10只,其中包括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3只指数类产品、2只混合债券型产品及1只纯债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新发基金中已有三只主动权益产品成立即告亏损:浦银安盛数字经济混合A(025421)成立于9月11日,成立以来回报-7.21%;浦银安盛医疗创新混合A(025022)成立于8月21日,成立以来回报-11.74%,落后同期沪深300超17.4个百分点;浦银安盛股通红利混合A(024398)回报-0.58%,表现同样不及预期。
除主动权益外,浦银安盛今年还推出多只被动指数产品,包括浦银安盛中证A500ETF联接A(024298)、浦银安盛中证A500指数增强A(022768)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主动权益产品整体亏损,而ETF及增强型产品却普遍录得正收益。例如,中证A500指数增强A成立以来收益率20.09%,与主动权益类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从公司层面看,浦银安盛近年在基金发行数量上保持高频节奏,但整体规模增长有限。根据半年报,公司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约3617亿元,其中非货币类基金仅占不到一半。尤其在权益端,过度依赖高频发行与主题概念,反而削弱了投研体系的稳定性。
业内人士分析,浦银安盛的结构性困境在于“产品层出不穷,但缺乏拳头基金”。尽管公司在沪深300、A500等核心宽基赛道积极布局,但主动权益基金长期表现不佳,削弱了投资者信任。
从监管层面看,证监会正在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落地,要求各基金公司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推行长周期考核。吴清主席此前指出,要防止基金“风格漂移”,让每只产品有明确的业绩基准和投资定位。
从蒋佳良“三连亏”到新基金“上市即亏”,浦银安盛正处于权益转型的关键节点。对于这家成立已近17年的中型公募而言,如何在新监管周期下重塑投研体系、恢复投资者信任,可能比发行更多新基金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