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清空

宗庆后人设崩塌:美籍子女争18亿信托

 财中社 李旼  2025-07-16 12:54  1.5w阅读

2013年,宗庆后宣称“全家无外籍无绿卡”,树立爱国企业家形象。2024年2月去世后,其三名美籍子女起诉娃哈哈董事长宗馥莉,争夺18亿美元信托,揭开家族隐秘。

2013年,娃哈哈时任董事长宗庆后在接受采访时称“全家无外籍无绿卡”,树立爱国企业家形象。2024年2月他去世后,三名美籍子女起诉其长女、娃哈哈现任董事长宗馥莉,争夺18亿美元信托,揭开家族隐秘,“布鞋首富”人设轰然崩塌,舆论哗然。

2024年2月宗庆后去世,其最大竞争对手农夫山泉(09633)创始人钟睒睒因儿子是美国籍遭网暴,被指“忘恩负义”,因其出身娃哈哈代理商。钟选择公开回应,化解危机,赢得舆论同情。反观宗氏家族的沉默与诉讼风波,其“工人企业家”形象受质疑,暴露出家族隐私、公信力与财富传承的深层矛盾。这场风波不仅是财产争夺,更折射出中国家族企业在公众形象与制度透明间的协调缺失,公众期待“爱国”与“公平”及法律规范的冲突,引发信任危机。

宗庆后的商业传奇与形象塑造

宗庆后1987年从承包校办企业起步,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和艰苦奋斗,将娃哈哈打造为中国饮料巨头,巅峰时年营收超700亿元。他以“布鞋首富”形象示人,多次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优秀民营企业家”,其简朴作风和爱国情怀深入人心。2013年,他在央视及南方都市报坚称“全家无外籍无绿卡”,称曾因女儿留学和业务需要持有美国绿卡,但已注销,赢得“爱国企业家”美誉。然而,三名美籍子女的曝光彻底颠覆这一形象,引发公众对其道德形象的质疑。

宗庆后的创业之路始于1987年,靠借贷1.4万元在杭州街头卖汽水,抓住儿童饮料市场空白,推出AD钙奶等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到2000年代,娃哈哈成为中国饮料行业龙头,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抗衡。宗庆后的“亲民”形象通过媒体广泛传播,如常穿布鞋、拒绝豪车、住公司宿舍,塑造了“工人企业家”的典范。然而,美籍子女风波暴露其家庭隐秘,使公众质疑其形象的真实性。

18亿美元信托争夺战

2025年7月,媒体报道,宗继昌(1996年出生)、宗婕莉(1998年出生)、宗继盛(2017年出生)以宗庆后非婚生子女身份,向香港高等法院起诉宗馥莉,要求冻结宗庆后在香港汇丰银行设立的信托账户,2024年初余额约18亿美元(约129.5亿元人民币)。原告称,宗庆后生前承诺为每人设立7亿美元信托基金,总计21亿美元,并在杭州法院要求均分宗庆后持有的娃哈哈集团29.4%股份。

原告指控,2024年5月账户转出110万美元,质疑宗馥莉涉嫌隐匿资产,要求冻结账户、支付数百万美元利息并赔偿损失。宗馥莉律师反驳称未获知信托指示,质疑文件效力。娃哈哈集团声明,此为家族内部事务,与公司运营无关,拒绝置评。业内人士指出,信托账户的跨境性质使案件复杂,涉及香港信托法与大陆继承法的冲突,引发资本市场对家族企业资产透明度的广泛关注。法律专家李明表示,跨境信托若缺乏透明条款,极易引发继承争议。

隐秘家族曝光

诉讼揭开宗庆后鲜为人知的家庭背景,公众长期认为宗馥莉是宗庆后的唯一女儿。法庭文件显示,三名原告——宗继昌(Jacky Zong)、宗婕莉(Jessie Zong)、宗继盛(Jerry Zong)——为宗馥莉的同父异母弟妹,前二者的母亲为杜建英,1966年出生,1991年加入娃哈哈,任集团党委书记,是宗庆后核心助手。宗继盛的母亲身份存疑,有传言称其为宗庆后别墅的管家。


三人均持美国籍,宗继昌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宗婕莉在娃哈哈大学任职,宗继盛年仅8岁。杜建英及两名子女在沈阳娃哈哈荣泰食品有限公司等关联企业担任董事或股东,早已介入运营。媒体调查称,公司高管对此知情,但宗氏家族为维护“单一世系”形象隐瞒事实。


专家分析,这种隐秘策略在中国家族企业中常见,旨在规避公众反感,但曝光后信任冲击更加剧烈,宗氏家族的“爱国”形象因此崩塌。

“全家无外籍”承诺塌方

2013年宗庆后“全家无外籍无绿卡”的声明为其赢得广泛赞誉,但三名美籍子女的出现直接颠覆这一形象。微博网友“正牌瞎溜达”评论:“宗同志2013年在央视讲的‘我们全家爱国,全家没外籍,全家没绿卡’是在逗你玩儿。”

舆论也出现分裂:部分网友感叹“人设崩塌”,质疑其公信力;另有声音呼吁聚焦其商业贡献,避免过度揣测。网友“财经观察者”评论:“宗庆后若早公开家庭情况,或许能避免今日舆论风暴。”

相比之下,钟睒睒面对儿子美籍争议时公开回应,解释其子因留学获得国籍,化解危机,赢得理解。宗氏家族的沉默加剧信任危机。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张华表示:“公众人物的道德承诺需与事实一致,否则信任危机不可避免。”这暴露了公众对企业家“爱国”形象的高期待与事实不符的冲突。

大陆与香港法律交锋

案件涉及两地法律体系。《民法典》第1071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继承权。若DNA鉴定确认血缘关系,三名原告可要求均分宗庆后29.4%的娃哈哈股份。香港信托法允许自由指定受益人,条款无需公开,可能绕开大陆继承法规。宗庆后选择香港设立信托,或为规避税收和继承争议,但信托条款的“黑盒”性质使被告质疑其合法性。

原告需证明信托设立及受益人身份,香港法院预计两月后宣判。若信托未排除三名子女,他们可能获7亿美元权益;若宗馥莉证明信托无关或条款优先,她或保全控制权。大陆法院或聚焦股份分割,企查查显示娃哈哈股权结构为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46%、宗馥莉29.4%、职工持股会24.6%。法律冲突使案件复杂。法律专家李明表示:“信托与遗嘱未衔接,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常见隐患,需建立双轨制确保透明。”

宗馥莉的接班困局

宗馥莉接班之路坎坷。2024年7月,她因股东质疑管理能力发布辞职函,称复旦系高管反对其改革(如管理层重组、关闭18家分厂、数字化转型),后协商复职,8月全面接任董事长。内部人士透露,宗馥莉的强硬风格与宗庆后的亲和形象形成反差,部分老员工感叹“企业文化变味”。关闭的18家分厂中,5家涉及原告身影,员工质疑决策透明性。

在她辞职后,宗庆后弟弟宗泽后当时发文称,他认为宗馥莉辞职是件好事。他感觉宗馥莉年轻气盛,火力全开,锋芒四射,套用“刚易折”的古话来说明宗馥莉还需要更圆滑一些。

2024年11月,宗馥莉表示娃哈哈业绩重回700亿元,2025年目标更高。但多地工厂停产和家族诉讼使其领导权威承压。分析认为,宗馥莉需在稳定内部信任与应对外部争议间找到平衡,否则股权结构变动可能削弱其控制力。网友“企业观察家”评论:“宗馥莉若不能平息内外部争议,娃哈哈或将陷入更深危机。”

企业体制的隐忧

娃哈哈起源于1987年的街道集体企业,依靠员工集资创办,宗庆后承诺按劳分红。然而,他逐步将控制权集中至核心管理层。多名前员工回忆,1999年改制时,员工集资持股分红占收入一半以上,激励团队奋斗。但2003年引入达能资本时,宗庆后以75%股权出售缓解融资压力,却引发员工不满,称股权被“低估”“贱卖”。此交易避免了披露股权变动,但激化了员工对公平的质疑。

2018年股权回购进一步暴露治理漏洞。员工持股被以3元/股低价回购,远低于预期,维权员工称被“清除出核心股份池”,质疑职工持股会24.6%股份归属及萧山顺发股权零元转让的合法性。娃哈哈回应称回购经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合法有效。网友“老员工心声”评论:“我们为娃哈哈奉献青春,却被低价清退,太寒心。”若判决倾向员工,宗馥莉需重建内部信任,否则企业文化和运营稳定性将受冲击。

荣誉与道德的失衡

宗庆后曾获“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其“布鞋经济”和“工人背景”形象契合公众对廉洁自律的期待。然而,美籍子女和隐秘家庭的曝光,使其荣誉正当性受质疑。公众认为其代表传统家庭价值,却发现其家庭结构与道德形象不符。社交平台上网友评论:劳动模范不应隐瞒家庭真相,荣誉需经得起公众审查。

类似案例中,美的集团(000333)创始人何享健通过公开家族信托和员工激励计划,保持了治理透明,赢得信任。宗氏风波提示,荣誉需与个人行为一致,否则公众信任和企业声誉将双双受损。专家张华表示:“企业家形象不仅是商业成就,还需道德承诺的持续验证。”

家族企业传承的制度漏洞

宗庆后的信托为财富隔离提供工具,但未与国内遗嘱制度衔接,信托条款成“黑盒”,导致继承争议。专家指出,信托不可替代公开遗嘱,需明示条款平衡各方权益。例如,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通过公开遗嘱和家族基金会避免了继承纠纷,美的集团的透明治理亦值得借鉴。

中国家族企业需建立透明遗嘱、平衡继承方案、员工参与机制及跨境法律适配体系。宗氏风波警示:隐瞒事实或不透明安排将放大信任危机。娃哈哈若不正视透明与公平,其股权结构和品牌形象将持续承压。

从“布鞋首富”到美籍子女风波,宗庆后缔造的娃哈哈帝国因家族隐秘和制度漏洞深陷信任危机。这场遗产争夺不仅是私人恩怨,更是中国家族企业的警钟:公众期待“爱国”与“公平”,法律保障继承权与员工权益,当两者冲突,隐瞒将引爆信任危机。而更重要的是,以爱国之名,行营销之实,最终纸包不住火,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重要提示: 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长按保存图片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