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吕庆同 2025-07-01 15:10 2.2w阅读
管理层多来自宁德时代,公司对于核心技术人员也十分慷慨,累计股权激励金额超4亿元。
近日,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辰储能”)首次向联交所提交了招股书。这一行业“新贵”成立仅六年就在全球储能市场跻身第三名,收入也跃升至129.17亿元,实现快速扭亏,估值超250亿元。
《财中社》注意到,海辰储能的创始人为吴祖钰,这位年仅39岁的青年才俊,如何从宁德时代离职不到一年就创立了这家独角兽?
高管多来自“宁王”,股权激励丰厚
海辰储能2019年12月成立,由海辰科技全资拥有。海辰科技由珠海海恒、珠海慧维新能源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鹏程分别持有73.31%、21.98%及4.71%的股权。珠海海恒在最初成立时,由吴祖钰的配偶林秀华最终控制。截至招股书日期,珠海海恒由吴祖钰持有92%的财产份额,由王鹏程持有8%的财产份额。
招股书中并未给出任何有关林秀华的资料。据相关报道,林秀华曾经是上市公司建研集团(现名垒知集团,002398)在上市前的原始股东,1964年出生,大专学历,助理工程师。但根据企查查,林秀华历史全部关联企业共有9家,均为海辰储能的相关企业。不过,二者是否为同一人还未可知。
另外,根据招股书,吴祖钰和王鹏程是连襟,王鹏程专业投资人的身份或许为海辰储能的创办及上市提供了不小的助力。根据公开资料,王鹏程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在上市公司、投资机构有多年从业经验。王鹏程在创立公司之前,于2015年3月至2019年11月担任亨同资本的合伙人,于2009年10月至2015年2月为独立投资人。
从A轮融资6.83亿元、A+轮融资7.4亿元,到B轮融资20.01亿元、C轮融资45.75亿元,海辰储能上市前以注资的方式累计获得外部融资80亿元,或许也离不开联合创始人王鹏程资深投资人的背景。
海辰储能的团队规模从2019年的100人左右发展到目前的超过6000人,高级管理层专业背景深厚,则离不开吴祖钰的贡献了。
据招股书,吴祖钰2011年6月自福州大学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后,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担任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担任宁德时代的工程师。离开宁德时代后,吴祖钰即创立了海辰储能。
根据公告,吴祖钰曾出现于宁德时代2018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激励对象名单中,彼时其职务为中层管理人员。
海辰储能高级管理层中重要技术人员也来自宁德时代。包括创始人吴祖钰在内,海辰储能现任高管呈现“年轻化”的特征,年龄均在40岁上下。
据招股书,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庞文杰于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担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于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任职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易梓琦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担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
宁德时代曾与多名前员工因竞业限制问题诉诸法律,海辰储能也因“挖角”宁德时代而对其进行了赔偿。招股书显示,2023年9月,因违反不竞争承诺,吴祖钰被中国某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向其前雇主支付100万元,已经全数清偿。
据相关报道,上述事件涉及到宁德时代前员工张敏。张敏曾任宁德时代电芯系统工程师,主要负责功率产品线规划及开发、产品开发及量产维护等职责,掌握宁德时代高功率产品开发、设计等核心技术信息。除张敏外,吴祖钰还涉嫌利用在宁德时代积累的工作经验及人脉关系,刻意规避竞业限制协议,大量挖角了其他宁德时代的高科技人才。
而对于相关技术人才,海辰储能也给出了丰厚的回报。据招股书,为表彰员工的贡献并激励进一步推动公司发展,公司向员工授予以股份为基础的奖励,2022年股份支付薪酬开支高达3.82亿元,2023-2024年也有3399万元和2359万元。
其中,高管易梓琦和庞文杰的股份支付金额最高,分别为5224万元和4472万元。
强制配储取消,面临关税、补贴退坡压力
海辰储能自成立以来产能规模快速扩张,储能电池销量已由2022年的3.3GWh迅速增至2024年的28.3GWh,储能系统销量由2022年的1.0GWh增至2024年的5.3GWh;收入也由2022年的36.15亿元增至2024年的129.17亿元,净利润由亏损17.77亿元变化至2024年盈利2.8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2024年,海辰储能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125万元、1.01亿元和4.14亿元,为公司带来了不少收益。
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储能系统主要在海外销售。相较于海外市场,国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这直接导致国内市场毛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且持续下滑,由2022年的11.3%下降至2024年的8.1%;储能电池平均售价也由2022年的0.8元/Wh逐步下降至2023年的0.5元/Wh和2024年的0.3元/Wh。
此前国内政策驱动的强制配储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步过渡至市场化机制,短期储能装机面临一定压力。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并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划定存量项目及增量项目,引入“机制电价“。
根据维科网统计,截至2025年5月20日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总规模11.9GW/32.32GWh,同比增长70.98%/76.9%。136号文之后行业迎来一波抢装潮,但短期抢装结束后,储能市场化进展有待关注。
海辰储能虽然国内毛利率下滑,但整体毛利率呈现增长,主要是因为海外市场的快速拓展。2022年公司海外收入几乎为零,2024年达到37亿元,收入占比增至28.6%,毛利率高达42.3%,储能系统平均售价近几年均保持在0.9元/Wh,相比于储能电池价格来说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不过,由于海辰储能海外客户主要在美国及欧洲,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或使公司面临不小的潜在风险。
5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撤销4月8日第14259号、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中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地区)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修改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暂停对华24%的“对等关税”,保留剩余10%。至此,美国对中国的储能电池/系统征收的关税包括3.4%基础关税+7.5%的301关税+20%芬太尼关税+10%对等关税,综合税率达到40.9%。
5月22日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美国储能项目补贴政策或将面临重大调整,户储补贴预计将于2026年取消,非户储补贴将从2028年取消;同时对于2025年12月31日之后开工的项目,若使用外国实体禁止名单内的产品将丧失ITC补贴资格。
国金证券表示,目前版本的ITC退坡时间非常激进,但实际上对大储行业2025-2028年的需求影响较小,中长期可能会影响美国新能源投资,但政策的持续性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