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清空

丽珠集团被列集采失信名单,压缩费用难掩增长乏力

 财中社 汪明琪  2025-07-01 16:34  8067阅读

一边是压缩费用换来的利润增长,一边是配送不力招致的失信评级,丽珠集团等药企的集采困局折射出整个医药行业转型的阵痛。

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的一纸通知,让丽珠集团(000513)、北陆药业(300016)等7家医药企业陷入信用危机。

6月9日,该中心发布《关于相关企业信用评级结果的告知通知》,直指这些企业在河北集采采购周期内存在“中选品种配送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拟将其失信等级评定为 “一般”失信。

这已是河北省2024年11月点名5家药企供应问题后,对同一批企业的升级处理。

失信名单背后:5个月前的预警未解

被列入名单的7家企业中,包括三家上市公司和多家知名医药企业:苏州特瑞药业、施乐辉、丽珠集团、江西永丰康德医药、广东赛烽医药、北京富乐科技以及北京北陆药业。

这些企业涉及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均曾在国家级集采中成功中标。

丽珠集团的注射用伏立康唑在2023年第八批国家集采中以每支29.19元的价格中标,降幅超90%;北陆药业的碘帕醇注射液则是在2022年第七批集采中唯一入选的造影剂,中标价91.3元/支。

早在2024年11月5日,河北省集采中心就曾发布通知,点名要求赛烽医药、康德医药、丽珠集团、北陆药业和特瑞药业等5家企业就相关药品供应保障不足的问题作出说明。

然而,5个月过去,这些企业均未公开回应,最终被推上失信名单。

根据河北省医保局2020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实施意见》,失信企业将面临书面提醒、平台风险提示、限制或中止相关药品挂网采购资格等处置措施。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5月20日国家医保局刚刚发布新规,将失信等级从四档简化为三档,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累计3次“失信”的企业将直接升级为“严重失信”。

丽珠:营收下滑利润增长

在失信名单中,丽珠集团作为国内知名医药上市公司,其财务表现和经营策略尤为值得关注。

2025年一季度,丽珠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1.81亿元,同比下降1.92%;净利润却同比增长4.75%至6.37亿元。这种“营降利增”的现象在2024年已显现:全年营收下降4.97%,净利润反增5.5%。

利润增长的背后,是丽珠集团大幅削减费用的经营策略。

2025年一季度,公司销售费用同比下降8.69%至8亿元,管理费用降20.17%至1.54亿元,研发费用降9.28%至2.16亿元。三项费用率同比下降3.52个百分点至36.78%。

同样的策略在2024年全年更为明显:三项费用总共同比下降6.86亿元,研发投入从12.35亿元降至10.33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从9.94%降至8.84%。

与同行相比,这一研发投入比例明显偏低。恒瑞医药(600276)2024年研发投入82.28亿元,同比增长33.79%;百济神州(688235)研发投入141.4亿元,同比增长10.35%。

压缩费用的同时,丽珠集团的主营业务正面临挑战。2024年,公司化学制剂板块中的消化道产品销售额下降11.6%,抗感染及其他产品销售额骤降54.92%;中药制剂板块营收也下降19.27%,主要原因是抗病毒颗粒在2023年新冠及流感期间形成高基数后,2024年需求回落。

此外,丽珠集团的资产负债表也显露出异常: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有息负债总计约38.5亿元,而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高达109亿元,资产负债率37.21%。

账上现金充足却大量举债的经营策略引发市场质疑。

2025年1月,丽珠集团公告称,公司2024年因终止PD-1项目计提资产减值损失9243万元。

集采困局与行业转向

此次失信事件暴露出集采中标企业的深层困境。根据《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级的裁量基准(2020版)》,“一般”失信评级适用于“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购销或配送合同,且未提前1个月告知集中采购机构和采购单位”的情形。

业内分析认为,企业低价中标后面临盈利压力,可能是配送不及时的主因。

河北的情况只是全国集采履约问题的缩影。2025年3月,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发布的通知显示,该省定点药店未予供应的药品数量高达422个,涉及341个品种和289家生产企业。

截至2024年底,各地医保部门评定的失信企业中,612家为一般失信,76家为中等失信,40家为严重失信,7家为特别严重失信。

国家医保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解读新规时表示,修订信用评价制度旨在“破除商业贿赂、带金销售等不正当交易行为”,引导企业“改进质量、提高疗效,合规销售”。

对医药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必须从 “高定价、高返点、轻质量”的路径依赖,转向“通过集采、国谈等方式进入市场”“光明正大地挣钱”的发展模式。

既要应对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又要维持研发投入和市场竞争力,正是行业转型期的真实写照。

重要提示: 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长按保存图片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