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赵薇 2025-10-30 10:52 7669阅读
植发行业在高速扩张中暴露的医疗安全与监管空白,或许才是大麦们未来最大的“秃头危机”。
近日,有消费者投诉称,10月7日在大麦植发种了头发,后续9日出现鼻窦囊肿症状,植发的位置出现积液开始下渗到眉心,另外发炎引起扁桃体肿大、喉咙充血等并发症状。
然而,大麦植发的工作人员并不认为消费者的症状是术后感染现象。
大麦植发的“秃头”生意经
在出现明显的感染迹象后,消费者就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生表示不排除植发术后感染的可能。
消费者给出的聊天记录中,大麦植发售后人员称,此症状并非术后感染。

近期,同样有消费者反映称,在大麦微针植发花费三万多元做了植发,结果头发比做之前还少,大麦植发只愿意赔偿4000元。也有消费者一次植发效果不满意后,准备第二次植发。
植发手术并非全部都能一蹴而就。根据大麦植发2021年招股书,大麦植发的复购率达到50.5%,即有一半的用户还会在大麦植发二次购买服务。
招股书显示,2021年,大麦植发每年的手术服务人数有3万余人,人均花费2.5万元植发。
5厘米宽的植发范围收费2.5万元左右。大麦植发按照被移植的毛囊数目向患者收取植发费用,截至2020年,每根毛囊售价10元,患者人均植入2460根毛囊,而一根毛囊长1-4根头发,这个范围大概是20-25平方米厘米的距离(约一个鸡蛋面积)。
除了植发手术外,客户还需要经常保养毛囊。大麦植发还为脱发用户提供一站式养发和固发服务——2021年同时养发和固发服务共获客18300人,每个人一年需要花费8000元在养固发方面。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21年大麦植发消费超过5万元的大客户占比约8%,即有超过240个客服当年为脱发付费超过50000元。
公开资料显示,植发效果可以维持8-10年。大麦植发在招股书中透露,进行的大多数植发手术疗效比较持久,即在患者毛囊萎缩的部位植入毛囊后,毛囊会像用户本身的毛发一样存活和生长。
大麦植发的销售人员也宣称“成功率百分之百,毛囊成活率95%以上,植发终身不掉”,但是黑猫投诉上大麦植发共有75条投诉,几乎都涉及虚假宣传。消费者们投诉称,植发手术完成后,头发确实长出来了,但是没过多久,长出来的头发就开始掉,越掉越多。
中日友好医院毛发移植中心医生冯苏云受访时坦言,“手术成功率和毛囊成活率不是一个概念,比如做10台手术10台成功,那么成功率就是百分之百。做一台手术,移植100个毛囊,有95个毛囊成活,成活率就是95%。”下了手术台,毛囊成活率目前没有办法计算。
研发支出低
随着工作压力大、熬夜人群多,年轻人“脱发”成为普遍现象。《2024中国脱发防治白皮书》显示,24岁前出现脱发征兆者占比60%,30岁人群脱发率达83%。
“植发”就是最明显、最快速达成“不秃”的方法。
植发生意市场前景辽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联合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毛发健康服务行业研究》报告,中国毛发健康市场近年持续增长,从2020年的582.9亿元增至2023年的795.5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1165.4亿元,年均增长率约8%。
2019-2021年,大麦植发的收入从7.5亿元攀升至10.2亿元,2021年公司净利润6612万元。上文提到公司的植发用户一年约3万余人,即3万名患者为大麦植发贡献了大部分收入。
到了2022年前7个月,公司不仅收入同比下滑,净利润也急剧腰斩,只有1171万元。同行业的“植发第一股”雍禾医疗(02279)一样陷入困境,近年来雍禾医疗归母净利润一直亏损,2023年更是亏损超5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才转正。
植发是一门高毛利率生意。招股书的报告期内,大麦植发毛利率始终维持在70%以上,然而公司的获客成本也高,销售费用率每年都在约50%。
相比之下,大麦植发的研发费用则远低于销售费用,2021年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只有0.5%,甚至不足1%。
大麦植发作为一家医美机构,每年研发开支却降至不足500万元。2019年大麦植发的研发开支尚有近650万元,但到了2020年,大麦植发削减了近三成研发投入至460万元,2021年也维持在478万元。
大麦微针植发CEO崔韶芳曾表示,唯有以医疗本质的行业初心为内核的精细化运营,才能让每一家门店成为技术沉淀的支点,而非单纯的商业符号。
虚假宣传投诉下,大麦植发长期低研发费用、高宣传费用的状态,能否对得起这块医疗招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