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余伟 2025-05-19 19:26 3.7w阅读
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发布公告,推出 “科企专线”,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面向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更加便捷的上市通道。而这正与前几日传出的小马智行的港股上市消息相符。
5月14日,有外媒消息称,小马智行(PONY)已秘密申请在香港上市,最终上市可能在今年完成,但具体规模尚不清楚。
这是继3月传出小马智行赴港二次上市后的再一次赴港传闻。
上次,小马智行否认了相关传闻;而此次,公司则对媒体表示:“不予置评。”考虑到小马智行近一个月来股价涨幅达到382%,从四月底的低点4.16美元涨到近日高点20.07美元,而公司流通股占比较少,股价易被拉高,如果公司需要为港股上市做准备,当前正是好时机。
流通股占比7.4%
小马智行当前总股本为 3.55 亿。其2024年报披露,截至4月10日,流通股仅约2646万,流通股占比只有7.4%。这种股本结构使得其股价极易受到资金流动的影响,在交易中,少量资金的注入或撤出,都可能导致股价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为股价拉高创造了条件。
巧合的是,被传二次赴港上市的5月14日,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联合创始人兼CTO楼天城还于同日签署了《自愿延长股份锁定期协议》,将其持有的股份锁定期额外延长540天,涉及约11.08万股A类普通股及8108.88万股B类普通股,合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22.9%。
财务数据来看,小马智行3月25日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2024 年营收为7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5.34 亿元),同比增长 4.3%,虽连续三年营收增长,营收增速却较2023年的5.1%有所下滑。
营收增长趋缓的同时,小马智行2024年净亏损2.7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9.58 亿元),较2023年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4亿元)增长121.49%。2024年Non-GAAP 净亏损10.94亿元(1.536 亿美元),亦同比增长31.18%。
在这样的财务状况下,若想在二次上市时获得更高估值,拉高股价或许成为一种可考虑的策略。较高的股价能够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进而在二次上市定价时争取更有利的位置,筹集到更多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与业务拓展。
二次上市的必要性
自2016年成立以来,小马智行凭借自身技术优势与发展潜力,在7轮融资中成功斩获超过13亿美元,又于美股上市时通过 IPO(首次公开募股) 及同步私募配售筹资约4.13亿美元。
但光鲜融资历程的背后,是小马智行的连年亏损。
过去四年间,小马智行净亏损合计高达7.72亿美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马智行持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和受限现金共7.4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2.93 亿元),可从长远发展视角剖析,再次上市融资对小马智行而言,必要性不可忽视。
小马智行一直致力于L4级甚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力求实现完全无人驾驶。2022-2024 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 1.54 亿美元、1.23 亿美元以及2.40亿美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高达224.6%、170.7%、320.1%,始终处于高投入阶段。尽管当前手持逾7亿美元资金储备,可面对自动驾驶技术迭代的高昂成本,以及行业竞争加剧下对技术快速升级的迫切需求,以小马智行2024年开支估算,该笔资金仅能支撑小马智行约2年。
值得说明的是,除了高额研发投入外,在已有众多科技巨头、传统车企入局的自动驾驶赛道,市场已经成为一片 “红海”。在国内,百度(BIDU)旗下萝卜快跑已将业务范围扩展到11个城市,文远知行(WRD)等众多对手虎视眈眈,滴滴与广汽(601238)联合研发的L4 Robotaxi车型计划2025年底量产交付;国际市场上,谷歌(GOOG)旗下的Waymo、特斯拉(TSLA)等巨头更是计划2026年加大Robotaxi推广力度。(详见财中社《广汽、滴滴自动驾驶联手打造,前装量产L4车型亮相》)
小马智行要在这场残酷竞争中巩固自身技术优势与市场地位,不仅要持续投入研发,还需加大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力度,目前的资金储备在应对行业巨头竞争时稍显单薄。
此外,香港二次上市推力还少不了中概股回流潮的影响。2020 年,美国相继出台《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等一系列监管新规,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需证明其不受外国政府拥有或掌控。对于众多中概股而言,由于涉及中国法律法规以及数据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很难完全满足美方要求,这使得中概股面临较大的合规风险,随时可能被摘牌。
2025年2月,特朗普发布《美国投资优先备忘录》,提到可能限制美国资金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并重提《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此后,美国前白宫官员纳瓦罗在4月公开表示,不排除再次推动中概股大规模退市的可能。
而另一方面,港股市场为吸引中概股回归,不断优化上市制度。2025年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发布公告,推出 “科企专线”,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面向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更加便捷的上市通道。而这正与前几日传出的小马智行的港股上市消息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