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吴若凡 2025-07-22 17:23 1.2w阅读
火车票利薄,携程本意在利用火车票将用户引到酒店和度假高毛利区,但12306推出导致的携程流量入口被“抽水”,逼得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在财报会上反复强调“国际化”和“机票交叉销售”。
航旅纵横7月21日悄悄上线“民航官方直销平台”。37家国内航空公司的票仓一次性接入,页面干净得像刚擦过的舷窗——没有“套餐险”、没有“极速出票费”、更没有把经济舱拆成十档价格的迷宫。
消息一出,业内立刻把它称作“航空版12306”,航旅纵横几乎复刻了当年铁路12306的剧本:让机票像高铁座位一样,从层层代理的暗箱回到航司自己的柜台,只是这一次,柜台被装进了每个人的口袋。
携程降价
航旅纵横此次推出的直销平台,通过聚合37家航司官网直销渠道,确保“源头票”供应,彻底杜绝中间环节加价与强制消费。平台承诺“价格透明、无捆绑销售、严格执行航司退改规则”,使消费者获得“所见即所得”的购票体验。
当客票、退改、发票全部在同一套系统里闭环流转时,过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抽查的违规加价、积分倒卖或将失去生存空间。中小航司也借机把原本被OTA(在线旅游)流量霸权压制的差异化航线推到聚光灯下。
长期以来,中小航司一直被OTA平台流量霸权压制,有苦难言。而消费者则被第三方平台加价、捆绑搭售、代理违规操作(如积分票倒卖)等问题困扰,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常与票面价不符。
有意思的是,航旅纵横上线以后,《财中社》注意到,同一航班,携程(TCOM)等OTA平台的价格分别要比航旅纵横便宜几元到十几元不等,有的优惠力度甚至高达50元。以7月24日上海虹桥飞往首都北京的航班为例,航旅纵横东航直销价为1010元(不含燃油基建费);携程的东航官方直营店同价,不过携程代理的机票则便宜10元。
航旅纵横的入场,与当年铁路12306对携程等平台的冲击轨迹高度相似。
2011年,12306上线后,凭借官方票源优势,迅速成为火车票销售主渠道,目前占比超80%,直接挤压OTA平台们的火车票代理空间。尽管携程等OTA巨头通过抢票加速包、客服响应等增值服务维持部分份额,但其核心比价功能与票务主导权已被大幅削弱。
稀释定价权
航旅纵横机票直销平台的上线,让OTA巨头的票价霸权进一步被稀释。在过去,OTA巨头们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广泛的合作航司资源,在机票定价方面拥有较强的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还通过“大数据杀熟”等方式,直接在B端机票供应商和C端消费者中间构筑不透明的较高利润空间。
在平台的流量裹挟下,OTA巨头一定程度上主导了部分航线的价格走向,消费者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其平台上的价格。如今,航旅纵横的航司直销提供了更透明、更低廉的票价选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携程们近期通过低票价揽客,也表明OTA平台的主导地位有动摇迹象。
此前,携程在机票销售过程中曾出现过争议行为。例如其推出的调价助手,本应是帮助消费者及时了解机票价格变动的工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被质疑存在引导消费者快速下单、制造紧张氛围嫌疑,有时甚至会出现价格提醒不及时或不准确的情况,让消费者在购票时陷入被动。
还有令人诟病的“大数据杀熟”。不少消费者在购买机票、酒店时均遭遇过同一航班、同一时间,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往往比新用户或更换设备登录的用户要高。这种利用用户数据和行为习惯差异化的定价方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火车票重演
这一幕像极了2011年12306上线时的震荡。
彼时,携程火车票频道日均出票30万张,占线上火车票七成份额。12306推出购票服务后,携程火车票频道三个月内流量锐减近半。火车票利薄,携程本意在利用火车票将用户引到酒店和度假高毛利区,但12306推出导致的携程流量入口被“抽水”,逼得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在财报会上反复强调“国际化”和“机票交叉销售”。
而为了保住仅剩的年节抢票需求,携程每年砸下上亿元升级对抗12306的验证码和风控技术,最终2019年默默下线“加速包”,变相承认这场技术军备竞赛的徒劳。
随着航旅纵横等直销平台的崛起,携程的收益至少短期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利润率也会随之减少。
一方面,航旅纵横平台的直销价格优势明显,会吸引大量价格敏感型用户从携程转移,可能导致携程的机票销售量下降。而机票作为公司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携程交通票务2024 年全年营业收入203亿元(28 亿美元),同比上升 10%,约占携程2024年532.94亿元营收38.1%。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航旅纵横的直销竞争,携程可能需要降低机票价格、减少佣金比例,或者增加营销投入来吸引用户,这些都会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利润率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