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清空

吉林银行3亿股将被拍卖:关联交易风险与资产质量压力待解

 财中社 夏震  2025-07-23 11:55  3.3w阅读

吉林亚泰集团拟以12.57亿元底价转让所持吉林银行3亿股股份,转让后持股比例从6.9%降至4.6%。此前双方超60亿元关联交易曾引发董事会反对。

近日,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亚泰集团”)发布公告,拟在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转让其直接持有的吉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林银行”)合计3亿股股份,其中1亿股挂牌底价不低于4.19亿元,2亿股挂牌底价不低于8.38亿元,整体挂牌底价合计12.57亿元。

据了解,吉林银行成立于1998年9月,注册地为吉林省长春市,法定代表人为秦季章,注册资本达1313.7亿元,核心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目前其主要股东结构稳定,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以15.6%持股比例居首,韩亚银行持股9.1%,亚泰集团及旗下全资子公司此前合计持股6.9%。本次转让完成后,亚泰集团对吉林银行的合计持股比例将降至4.6%,但不影响吉林银行现有主要股东格局。

关联交易超60亿元

2025年4月30日,吉林银行曾披露一则《吉林银行董事会2024年第一次例会决议及议案》公告,该例会于2024年3月29日举行。

在这次董事会例会上,《关于提请审议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关联交易项目的议案》《关于提请审议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关联交易项目的议案》《关于提请审议长春市融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重大关联交易项目的议案》三项重大关联交易议案均出现反对票。

吉林银行2024年关联交易覆盖公司贷款、票据保贴、投资、资管、个人贷款担保及担保业务等多领域,其中公司贷款为核心板块,全年关联公司贷款余额达129亿元,利息收入12.9亿元。

作为该行重要股东,亚泰集团的关联交易贯穿多业务线:在公司贷款领域,亚泰集团及旗下吉林亚泰超市、亚泰富苑购物、亚泰建材集团、亚泰水泥等子公司合计贷款余额超61亿元,覆盖地产、建材、医药、零售等集团主营板块;资管业务中,参与“吉林亚泰集团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规模3亿元(期限2024年2月27日至2025年2月10日);个人贷款担保板块,亚泰集团关联方为长春、吉林分行的“亚泰华府”“亚泰山语湖”等个人住房按揭项目提供担保,合计金额6035万元。亚泰集团关联交易呈现“行业集中+股东关联”特征,其主营的地产、建材属周期行业,若行业波动冲击亚泰系企业经营,关联贷款或加剧吉林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同时,亚泰系单一股东关联交易规模庞大(公司贷款占关联公司贷款总额近50%),风险敞口集中。

值得关注的是,亚泰集团自2021年起持续面临亏损压力,财务表现呈现深度调整态势。据公开披露的利润表数据,2021年至2024年,该公司分别录得净亏损12.5亿元、34.3亿元、39.5亿元及29.2亿元,四年累计亏损115.5亿元。进入2025年,亏损态势仍未遏制,一季度净利润延续负增长,亏损额达4.7亿元,显示其经营压力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这一情况与2024年董事会对亚泰集团关联交易议案的反对票形成关联——亚泰集团关联交易集中于地产、建材等周期性行业,若行业下行导致关联方经营恶化,其还款能力可能承压,进而加剧吉林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劣变风险。

增资暂缓资本困局

吉林银行自2020年以来展现强劲发展势能,总资产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同比增速,从2020年末的4345亿元稳步攀升至2024年末的7458.4亿元,2025年一季度末进一步增至8012.2亿元,同比增幅13.7%,持续彰显规模扩张韧性。

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财中社》注意到,吉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已现承压信号。从资本充足率数据看,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20年末的11%持续下滑,2023年末降至8.87%的阶段性低位;一级资本充足率同步走弱,2023年末跌至9.64%;资本充足率虽在2021年短暂升至12.97%,但2022年后持续回落,2023年末降至10.89%。

这种变化与资产扩张节奏直接相关,吉林银行总资产连续以双位数同比增速扩张,风险加权资产随规模扩张同步增长;而核心一级资本主要依赖净资产积累,2021–2022年净资产同比增速仅0.23%、3.57%,核心资本补充严重滞后,导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持续下探。

核心资本充足率逼近低位,折射出快速资产扩张下的资本约束风险。若未来资产规模继续高增长,而内源资本补充或外源融资未及时跟上,风险抵御能力可能进一步削弱,潜藏偿付能力隐患。

为了解决核心资本充足率持续下探的问题,吉林银行近12个月内连续完成两次增资。2024年,吉林银行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增资扩股方案,计划面向合格投资者以非公开协议方式定向增发股份不超过25亿股,并按实缴资本到账情况分批完成验资及注册资本变更。2024年12月13日前,该行收到力旺集团有限公司等6名股东货币出资30.1亿元,其中7.4亿股计入股本;此次增资经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验资,并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林监管局同意变更,增资后注册资本增至120.9亿元。2025年3月18日前,吉林银行再次完成增资,收到长春润德实业有限公司等8名股东货币出资42.8亿元,其中10.5亿股计入股本,同样完成验资及监管审批。两次增资后,吉林银行注册资本最终增至131.4亿元。

2024年至今的两次增资,推动吉林银行资本充足率止跌回升。2023年末资本充足率为10.89%,2024年末回升至11.33%;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23年的9.64%增至2024年的10.0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也从2023年的8.87%回升至2024年的9.32%。2025年第一季度,这一回升势头进一步延续:资本充足率较2024年末环比提升0.11个百分点至11.44%,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0.06%微升至10.1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也从9.32%回升至9.45%。

资产质量与内控双承压

从经营数据看,吉林银行盈利能力呈现波动特征。年报显示,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36.5亿元,同比增长9.5%;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比下滑27.4%。进入2025年一季度,其营业收入40.7亿元,同比下滑1.2%;归母净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54.2%,盈利能力呈现改善态势。

在规模扩张与业绩变动的同时,吉林银行资产质量相关问题逐步显现,主要体现为不良贷款率连续攀升及关注类贷款规模高企。

不良贷款率方面,202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50%,较2023年末的1.39%上升0.11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母公司不良贷款率进一步升至1.56%。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上升,意味着其信贷资产中无法按时足额回收的风险敞口扩大,对资产安全形成压力。

关注类贷款的潜在风险亦需关注。2024年末,该行关注类贷款余额295.8亿元,占比6.25%。尽管这一规模较2023年的361.2亿元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此类贷款因可能受宏观经济波动、行业周期下行等因素影响,若相关潜在风险未得到有效化解,存在向不良贷款迁徙的可能性,进而对不良率形成推升压力。

风险抵补能力上,2024年该行拨备覆盖率为163.3%,较2023年的168.2%下降4.9个百分点。作为风险抵御的重要“安全垫”和“家底”,拨备覆盖率的回落虽未低于监管底线,但结合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情况,反映出其风险抵补能力已出现弱化。

此外,2024年,吉林银行分支行多次收到监管行政处罚。据公开信息,全年至少有10家分支行(含一级分行及支行)被处罚,累计罚没金额达480万元,违规领域涉及信贷业务、内控管理、反洗钱等,其中信贷业务违规占比超七成,这一情况与资产质量承压形成关联,也暴露出其规模扩张过程中风险管控存在不足。

从具体处罚来看,信贷“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环节问题较为集中。例如,松原乾安支行因“贷前调查失实、贷后管理失职”被罚30万元,三任支行长先后因同一问题被监管警告;辽源东辽支行“贷后检查不尽职”、通化分行“贷款三查严重不尽职”等案例接连出现,显示信贷全流程的风险筛查与跟踪机制存在明显不足。

此外,部分“风险粉饰行为”值得关注。松原分行通过“以贷收贷、以贷收息”方式掩盖贷款真实风险,虽短期延缓了不良贷款暴露,却可能为资产质量埋下长期隐患。

内控与合规方面同样存在问题。长春凯旋支行因“贷款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被罚150万元;四平分行因“内控管理不到位”受罚,还衍生出员工监守自盗案件(私转储户230万元),最终法院判决银行承担相关责任。同时,长春分行因“未按规定报送大额/可疑交易报告”触及反洗钱相关规定,被罚50万元。

监管处罚情况反映出吉林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存在多重问题,信贷流程漏洞、内控机制不足与资产质量恶化形成相互影响。在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的平衡中,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落实与合规文化培育,以避免规模增长过程中抗风险能力受影响,缓解资产质量与合规经营方面的压力。

重要提示: 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长按保存图片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