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沈知非 2025-03-31 14:20 1.4w阅读
开年来,港股四大魔咒变成了:基石容易找、解禁也不跌、估值回归、流动性提高。周群飞大概率不会看不到这其间的机会。但对蓝思科技A股投资者来说,四年前定增迄今未见产出,蓝思科技和周群飞需要给一个交代和说法。
“‘果链’三巨头”之一的蓝思科技(300433),A股上市十年、赴港上市前交出了一份漂亮财报。
3月27日晚间,蓝思科技披露2024年年报。财报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98.97亿元,同比增长28.27%;归母净利润36.24亿元,同比增长19.94%;扣非净利润32.86亿元,同比增长46.31%。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8.89亿元,同比增长17.08%。
营收稳健、利润向好、现金流充裕、赴港发行H股在即,怎么看,蓝思科技都走在创始人、“湖南女首富”周群飞引领的国际化康庄大道上。
但3月12日晚间,蓝思科技公告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次日,蓝思科技股价应声大跌8.16%。以3月12日收盘价28.07元计算,截至3月31日午间收盘25.03元,跌幅10.83%。
有投资者认为,蓝思科技赴港上市,拟发行不超发行后公司总股本7%H股,以当下公司约1250亿元估算,将会募资约百亿港元,这会摊薄公司每股收益。
同时,蓝思科技2021年初曾实施一笔规模近150亿元定增,目前募资并未使用完毕,公司已多次更改资金用途;且四年过去,该定增募投项目仍处建设期,未产生收益。这难免让人怀疑蓝思科技此次赴港募资的必要性。
此外,蓝思科技亮眼的2024年年报中,主营业务毛利率下滑,亦是备受投资者关注的潜在隐忧。
营收增长,毛利率下滑
年报中,蓝思科技表示,公司针对折叠屏手机、人形机器人、AI眼镜、智能汽车、智慧零售、TGV通孔玻璃基板等领域开展了前沿研发,提前储备核心新技术,并开始在一系列新产品上应用,2024年研发支出达到创纪录的27.85亿元。
但拆分各业务板块来看,蓝思科技的“果链”主营依然未变,第二增长曲线短期内尚无法“挑大梁”。
具体而言,蓝思科技业务主要包括智能手机与电脑类、智能汽车与座舱类、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其他智能终端、其他业务收入五大板块。其中,智能手机与电脑类营收占比82.63%,较2023年82.40%占比微增;2024年实现营收577.54亿元,同比增长28.63%;但毛利率同比下滑0.51个百分点,为15.11%。
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统计,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2.4亿部,同比增长约6.4%,标志着智能手机市场在经历了波动后重新回暖。
当前,以AI技术为引领的创新技术正影响消费电子市场的增长潜力,加速了智能终端换机周期,对产品设计和硬件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进而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据IDC统计,2025年生成式AI手机出货量将近4.2亿部,同比增长82.7%,市场潜力巨大。另据Gartner预测,2025年AI PC的全球出货量将达到1.14亿台,较2024年增长165.5%。
智能汽车及座舱类业务是蓝思科技的第二大板块,其相关产品包括车载电子玻璃、前挡玻璃、中控屏、B柱、仪表盘、后视镜及导航仪等产品。2024年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9.35亿元,同比增长18.73%;毛利率为10.17%,同比下降5.29%。板块营收占比亦由2023年9.17%,降至2024年的8.49%。
对智能汽车及座舱业务毛利的大幅下滑,2024年8月,蓝思科技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称:“汽车市场增长仍然强劲,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降价压力传导至供应链环节;加之客户提高品质要求,增加新的制程和环节。”
传统业务外,2024年以人形机器人、AI眼镜/XR头显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迎来加速发展。蓝思科技也开始加速在人形机器人、AI眼镜等新产品的落地。2024年蓝思科技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实现营收34.88亿元,同比增加12.39%。该业务毛利率19.76%,同比增长4.59%,是蓝思科技毛利第三高板块。
当前,智能穿戴类设备正在与AI进行有机融合,AI眼镜/头显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根据IDC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预计出货达到1205万台。
2月,蓝思科技与Rokid宣布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双方已在资本层面开展合作,包括但不限于股权投资、合作基金等。具体来看,蓝思作为Rokid全系AI眼镜的整机组装合作伙伴,从镜架、镜片、功能模组到全自动组装实现全链条覆盖,依托智能制造体系助力杭州灵伴科技突破产能瓶颈,加速产品规模化交付。
蓝思科技同时也是支付宝“碰一下”智能支付终端产品共同开发商,该产品由蓝思科技整机组装、ODM能力支撑,并已于2024年顺利量产交付。目前,支付宝“碰一下”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铺开,全国超过1000个大型商场、商圈,以及众多连锁商户已接入。
“果链”依赖症难改
作为“果链”重要成员,苹果(AAPL)公司业务是蓝思科技绕不过的重要板块。
蓝思科技表示:“公司在整机组装领域获得更多大客户的认可和信赖,导入了新品类和新项目,以组装为主的湘潭蓝思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42%。”作为知名“果链”企业,近年来,蓝思科技苹果业务逐渐拓展,目前为苹果生产的产品包括iPhone、Apple Watch、Mac和Apple Vision Pro等,蓝思科技营收也不断攀升。
2006年,苹果决定在第一代iPhone上采用玻璃面板,而非传统的塑料材质。当时,全球范围内能胜任玻璃大屏幕生产的厂商寥寥无几。蓝思科技凭借其在玻璃加工领域的深厚技术储备,成为苹果的合作伙伴。
“我们最后一分钟才决定用玻璃取代硬涂层塑料材质做屏幕盖板,那段时间在中国,看到供应商们努力做一些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真是太棒了。在玻璃上凿洞、加固,然后生产出来玻璃面板,至此为全世界的手机制造奠定了基础。”苹果COO杰夫·威廉姆斯曾回忆2006年初代iPhone的制造细节说。
这一机遇为蓝思科技带来巨额订单,同时也让蓝思科技和苹果强绑定。
2018-2021年,苹果一直是蓝思科技的第一客户,营收贡献占比分别为46.97%、43.07%、54.97%、66.49%,其中,2020年对苹果公司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占比大幅提升12%;一年后再突破300亿元,贡献度再提升11%。换言之,蓝思科技几乎2/3的营收都依赖于苹果。
蓝思科技们当然知道这背后隐含的风险。
近年来,与蓝思科技同为“果链”三巨头的立讯精密(002475)和歌尔股份(002241)都逐步开启“去果链化”,蓝思科技也不例外。
2023年起,蓝思科技开始降低对苹果的依赖,虽然单一大客户的营收占比依旧处于高位,但骤降13.3个百分点至57.83%。对比来看,蓝思科技第二、第三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为15.55%和3.63%。短期内,蓝思科技要摆脱与苹果的“捆绑”,难度近乎“登天”。
财报显示,2024年,苹果贡献的销售额高达345.66亿元,约占蓝思科技年度销售总额49.45%;第二、三大客户营收占比分别为23.36%、3.15%,第二大客户有成长,但第三大客户则下滑。
这也让二级市场投资者审视蓝思科技的眼光,无法不与苹果订单高度挂钩。毋庸说苹果砍单,即便是其产品销售不畅、售价下调,蓝思科技股价大概率都受到冲击。
定增资金腾挪超红线
A股上市10年间,蓝思科技已直接融资约245.17亿元,IPO(首次公开募股)之外,还包括1笔可转债、2笔定向增发。
最近一次融资为2021年初近150亿元规模的定向增发,如今四年过去,该定增募投项目仍处在建设期,尚未产生收益。
截至2024年9月末,该笔定增募资尚有39.63亿元未使用,其中有23亿元以“闲置募集资金”的形式用于暂时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蓝思科技曾对这笔定增进行过一次延期,疑似为延长“补流”特意为之。具体来看,蓝思科技将2项原定于2023年12月完期,以及2项原定于2024年12月完期的建设项目,全部延期至2025年12月。
此外,蓝思科技还存在将原定建设项目投资金额调低,从而腾挪至“补充流动资金”转化为“自有资金”的情况。
具体来看,最初的募资公告中,4项建设项目拟投资金合计约129.21亿元,而根据最新一版募集资金使用公告数据来看,4项建设项目承诺投资金合计已降至102.42亿元。
期间,“补充流动资金”承诺金额两次进行上调,由最初的19.88亿元增至46.88亿元,占总募资净额31.40%,已超过监管要求的30%红线。
蓝思科技持续用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背后,亦被舆论质疑为“大存大贷”。
三季报显示,2024年9月末,蓝思科技货币资金95.12亿元,短期借款15.55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60.40亿元,长期借款81.71亿元。
H股百亿港元募资,A股投资者需要给个说法
在上述2021年定增资金4年尚未产生收益的情况下,3月12日晚间,蓝思科技对外公告拟启动赴港上市进程。
公告显示,蓝思科技将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经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24个月或同意延长的其他期限)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发行窗口完成本次发行上市,发行的H股股数不超过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7%(超额配售权行使前)。
对于本次寻求港股上市的原因,蓝思科技表示,是为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募资主要用于四大方向:全球化产能布局、丰富产品组合、提升垂直整合智能制造能力及补充营运资金。
A+H估计约百亿港元募资规模背后,蓝思科技的考量显然是多面且复杂的。
2024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证监会基于此文件,与香港方面加强合作,推出五项措施以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并助力香港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两地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其中提到一项便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与此同时,新“国九条”也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
这对面临AI时代加大研发投入的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资本运营要求。
港交所主席唐家成近日对外表示,“香港作为亚洲领先国际金融中心,可促进国际连通,提供稳定的全球金融生产力,并期望今年IPO排名提升。”据瑞银证券预判,到2025年将有超过30家A股公司在港上市,其中大部分将是大型企业。
与此同时,香港监管层一直在推动A股赴港上市的进程,积极缩短IPO审批流程,拟降低A+H股上市最低门槛。“我们现在正处理100多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其中有一个较为特别的现象,即有大量已在内地A股上市的公司来到香港进行二次上市。”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
她透露,针对来香港做H股上市的A股公司,将以更快的审批流程处理,即通过一轮提问,在30个工作日审批完成上市申请。换言之,大型A股上市公司赴港IPO越来越快了。
2025年来,南下资金加速涌入,港股强势反弹,恒生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20%,位居全球主要市场第一;恒生科技指数涨幅更是超过30%,阿里巴巴(09988)、腾讯(00700)、小米(01810)等科技公司一路上涨。
港股一改找不到基石投资人、估值低、缺乏流动性、解禁即大跌的旧形象。投资人李刚强分享他的观察称,“从现在的市场来看,之前港股的四大魔咒基本全部打破了,变成了:基石容易找、解禁也不跌、估值回归、流动性提高。”
此情此景下,便有了投资人敦促被投企业尽快赴港IPO的一幕。2025年前两个月,已有41家内地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数量是2024年同期的三倍之多。
周群飞大概率不会看不到这其间的机会。但对蓝思科技的A股投资者来说,四年前的定增募资迄今未见产出,他们需要蓝思科技和周群飞给一个交代和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