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清空

挣一赔五:滴普科技“大模型数据厂”的故事不好讲

 财中社 沈知非  2025-04-18 16:58  1.3w阅读

若成功上市,滴普科技有望赢得2-3年的战略缓冲期。但长期看,如何迅速增长形成规模效应,是验证其企业级AI商业逻辑的关键。而在百度、阿里、腾讯、字节、华为诸强环伺下,滴普科技能否撑到成功的这一天?

曾经在数据中台如日中天的时刻入局,在大模型时代遭遇商业化落地挑战,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滴普科技”)开启了上市进程。

4月15日,滴普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以“18C特专科技公司”身份登陆港股主板,中信证券、民银资本等多家机构担任联席保荐人。若成功上市,滴普科技或将成为2025年港股首家以企业级AI为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

事实上,大模型领域的商业模式,当前仍然成谜:缺乏落地场景,暂时无法出现killer App(杀手级应用),对于行业来讲,这些都是问题。基于此,“大模型第一股”的成功IPO(首次公开募股),更是难之又难。

数据厂商Databricks可以作为滴普科技的参照坐标。Databricks将数据湖仓升级为 AI 原生架构,几千亿美元市值的 Palantir 则通过数据与 AI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该公司的人工智能平台)重新定义企业决策。

为大模型提供数据服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撑,这是Databricks估值超过600亿美元的底层逻辑,大模型能否挣钱暂时未知,但是模型厂都需要海量的数据来增强模型能力。

根据招股书,滴普科技专注于为企业提供前沿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大规模高效整合数据、决策及运营。

作为中国首批完成AI-Ready数据平台与大模型深度融合的企业,滴普科技有望成为2025年港股首家企业级AI上市公司,但其上市之路既承载着技术创新的突破希望,也面临着行业巨头挤压、盈利模式待验证等现实挑战。

从“数据中台”到大模型生成式AI“第二春”

滴普科技成立于2018年,创始人是华为、阿里巴巴(09988,以下简称“阿里”)前员工赵杰辉。

企查查App显示,滴普科技创始人兼CEO赵杰辉,毕业于天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超20年的信息技术行业经验。

创业之前,赵杰辉曾在华为工作11年,担任核心技术专家及核心路由器相关团队负责人;2015-2018年,赵杰辉去往阿里云,曾担任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等多个职位。

彼时,正是阿里创始人马云提出“数据中台”概念如日中天之时。阿里数据中台的前身,是赵杰辉在阿里组建的企业级互联网架构团队,帮助阿里云组建了首批中台技术产品解决方案、销售团队。很自然地,赵杰辉离职创业后,滴普科技成立之初选择以“数据中台”切入企业服务,帮助客户整合分散的IT系统。

2023年后,生成式AI爆发式增长,滴普科技也迎来的自己的“第二春”。基于AI-Ready的FastData Foil数据融合平台和Deepexi企业级大模型平台两大基础设施,滴普科技实现Agentic人工智能应用在企业的部署与实施,公司成功全面升级转型为企业级AI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滴普科技是国内首批构建AI-Ready数据融合平台的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其自有大模型是业界首个完成深度合成算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双重监管备案的通用企业运营决策大模型。

据招股书,2022-2024年,滴普科技年营收从1.01亿元增至2.43亿元,年均复合年增长率为55.5%,其中,2024年收入同比增幅更高达88.3%。营收持续放量的背后,客户数量也从129家扩展至245家,其中117家大客户年均贡献超150万元收入。

滴普科技大客户涵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等行业领军企业客户,每名大客户年均收入从2022年380万元增至2024年480万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滴普科技产品为客户带来的效益改善。

搭上大模型顺风车的同时,一个问题随之出现,滴普科技作为数据厂商能否讲通大模型的营收故事——“我们不是在卖软件,而是在构建数字世界的神经系统”,企业级AI应用服务商的故事逻辑同样需要商业落地验证。

大模型数据的营收闭环

与商业逻辑的变化相比,滴普科技当下的营收增长尚未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公司亏损额同比扩大148%至12.5亿元,约为2024年收入的514.4%。

滴普科技招股书披露,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亿元、1.29亿元和2.43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55.5%;但同期亏损却分别为6.55亿元、5.03亿元和12.55亿元,累计超过24亿元。

换言之,滴普科技每获得1元营收,需承担超过5元支出。2024年,公司营收尽管同比增长近一倍,亏损规模却扩大近1.5倍。

对于亏损大增,滴普科技解释称与股份支付开支和附有优先权的股份公允价值变动等因素有关。

但滴普科技也很难否定公司目前面临的资金紧缺问题。滴普科技表示,随着公司不断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并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公司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产生亏损。

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滴普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9420万元、8230万元,分别占年度总收入的93.7%、63.8%;2024年,滴普科技研发投入降至营收的33.5%,但公司计划未来投入大额资金建设算力平台。

处在高速扩张期,滴普科技并不能保证公司日后能达到并维持其盈利能力。而事实上,研发投入高、亏损额高、收入低、造血难,这些都是全球AI企业的通病,也是中国To B企业级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截至2024年,滴普科技62.8%营收来自FastData企业级数据智能解决方案,2024年营收1.53亿元,毛利率48.2%。该业务依赖高度定制化、项目周期长,整体盈利能力有限。

相比之下,公司寄予厚望的FastAGI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营收,从2023年的655万元增长至9040万元,毛利率达60.7%,增长近13倍,收入占比提升至37.2%。但当前规模仍难以承担公司扭亏盈利重任。

与此同时,在通用大模型领域,滴普科技面临百度(09888)、阿里、腾讯(00700)、字节跳动、华为等巨头的生态压制;在垂直场景,第四范式(06682)、星环科技(688031)等已建立先发优势。

据麦肯锡调研,92%的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增加AI投资,且75%的高管认为AI将带来行业颠覆性变革。然而,行业实际落地进展缓慢。2024年,仅46家企业(占样本0.5%)AI贡献的利润占比超过20%;预计到2025年,仅1%的企业能达到AI成熟度。这或将影响中上游服务供应商的商业化推进。

对滴普科技来讲,高增长主要源于传统业务,而高毛利的新型AI方案尚未成为支柱。如果FastAGI无法在两三年内实现反超,公司可能会长期陷于“营收增长—利润缺失”的结构性矛盾中。

截止目前,滴普科技共完成约9轮融资,累计总额约合人民币20亿元左右,包括高瓴、IDG资本、上海AI投资基金、兴业资管、国泰君安、交银国际等明星机构。值得注意的是,滴普科技的融资都集中在中台概念爆火的时代,在2022年底生成式AI爆发之后并无融资。截至2022年B2轮融资完成后,滴普科技估值 9.354亿美元,接近“独角兽”10亿美元估值。

招股书显示,滴普科技IPO筹集的资金,计划用于研发AI-Ready的FastData Foil数据融合平台、Deepexi企业级大模型平台、FastData和FastAGI方案;建立自己的算力平台;成立一支针对消费零售、制造、医疗及交通行业提供专业扩张支持的资深专家、销售、交付、营销等类型团队,以及投资收购潜在标的等。

若此番成功上市,滴普科技有望赢得2-3年的战略缓冲期。但长期看,如何迅速完成增长形成规模效应,才是真正验证其企业级AI商业逻辑的关键。而在百度、阿里、腾讯、字节、华为诸强环伺下,滴普科技能否撑到“大模型数据厂”成功的那一天?

重要提示: 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长按保存图片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