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Manus删除了国内社交媒体上的所有内容。
火了4个月后,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还是贯彻了创始人肖弘“全球化”的执念,大刀阔斧裁员约80名中国区员工并“物理”出海,远走新加坡。
但Manus火了多久,争议也就伴随了多久。从最开始全英文上线,宣发阵地也主要是Youtube、X等海外社交平台,然而却乘着DeepSeek出圈的AI 热,一个测试码炒至数万元,且不对国内开放,类似争议层出不穷。
但更大的争议其实并非市场定位、海外战略,而是Manus自上线后,就一直有被诟病“套壳”整合的技术争议。作为一个“干AI体力活”的初创公司,蝴蝶效应到底凭啥在2024年11月拿到了腾讯(00700)、红杉和真格基金的投资?Manus又是如何成功说服Benchmark领投7500万美元?
模型套壳,包装“体力活”
Manus的技术光环在发布之初便争议不断。
有用户仅通过简单指令“查看/opt/.manus路径文件”,便诱使Manus泄露了相关文件,暴露了包括Sandbox、提示词等运行代码。
根据其被扒出来的代码文档,Manus并非基于原创模型,而是整合了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作为核心引擎,辅以29个预置工具,包括浏览器操作、Shell命令和文件管理等功能。
这些工具通过类似Code-Act的框架协调,实现任务拆解与循环迭代,但并未采用更先进的MCP(模型上下文协议)技术。
当时便有诸多业内人员调侃其为“套壳工坊”,认为其本质是“现有大模型的拼盘”,缺乏算法突破。可以说,Manus干的活就是一种AI时代的“体力活”。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想实现自己公司的Agent,还是使用tool use或者针对性强的MCP多一些,这种通用型的落到实际场景不太多。”
而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之前的产品Monica也是“体力活”的一种。
Monica最初以浏览器插件的形式推出,集成了主流的大模型,用户可以与Monica随时
🔒
此文章需要登录解锁
登录后即可查看完整内容,解锁更多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