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曾智 2025-11-04 10:10 1.9w阅读
随着铜价不断上涨,洛阳钼业二级市场表现亮眼,市值水涨船高。
2025年以来,洛阳钼业(603993)上演股价上涨大戏:截至11月3日,股价较年初累计涨幅达154%,报16.37元/股,对应市值3502亿元;若从4月低点5.73元/股算起,涨幅更是高达186%,最高市值一度冲至 3886亿元。

这场资本盛宴中,实控人于泳成为最大赢家——其通过鸿商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鸿商集团”)间接持有的24.93%股权,对应市值已超900亿元。
财报显示,洛阳钼业的控股股东现为鸿商集团,持股比例为24.93%。鸿商集团由于泳持股99%,瓦房店维斯特工艺纺织品持股1%,后者由于泳、张淑珍、于滨、于萍分别持股30%、60%、5%、5%。
神秘入局:1.78亿拿下濒临破产国企
64岁的于泳出身大连瓦房店,2003年在上海创建鸿商集团,其弟于波作为集团董事局主席,虽被称为 “灵魂人物”,却未在鸿商系公司持股,兄弟二人始终游离于公开视野之外 —— 于泳从未在洛阳钼业任职,甚至缺席2007年港交所敲钟仪式。
2004年成为兄弟俩资本版图的关键起点。彼时,河南栾川的洛阳钼业因钼价暴跌陷入绝境:6000名员工半数下岗,剩余人员工资难以发放,当地政府启动混改引资,复星集团、紫金矿业(601899/02899)等巨头纷纷竞逐,最终胜出的却是成立仅一年的鸿商集团。
鸿商集团以1.78亿元拿下49%股权,其中1.37亿元用于增资,4101万元补偿下岗员工;其胜出的核心筹码是“不谋求控制权”的承诺,这一条件精准契合地方政府对国企改制的顾虑。
彼时于泳的资金来源众说纷纭,有猜测与“327国债事件”相关,但从未得到证实,更添其神秘色彩。
2014年,蛰伏十年的鸿商集团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以36.01%持股成为洛阳钼业控股股东,于氏兄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
2012-2018年大宗商品熊市期间,于泳逆势“扫货”:2013年以8.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NPM铜金矿;2016年斥资15亿美元拿下巴西铌磷矿,掌控全球10%铌供应,仅11天后再掷26.5亿美元收购刚果(金)TFM铜钴矿,后通过“明股实债”模式受让24%股权,最终持有80%权益。2020年又以5.5亿美元收购刚果(金)KFM矿,坐稳全球最大钴生产商宝座。
与此同时,洛阳钼业还于2018年通过收购第三大金属贸易商IXM,打通“开采-贸易”链路;2015年率先入股宁德时代(300750/03750),2023年迎来宁德时代反向持股,双方共建刚果(金)矿场,形成“资源 - 电池”利益共同体。2025年6月,公司收购厄瓜多尔凯歌豪斯金矿,首次布局黄金赛道,计划2029年投产。
2025年4月,鸿商系董事全部退出洛阳钼业董事会,引入紫金矿业、华为等背景高管组建新团队。9月推出50亿港元股权激励计划,覆盖员工与外部专家。
净利高增长,营收现金流下降
洛阳钼业今年以来股价上涨,与业绩增长有关。
作为全球第一大钴生产商、前十大铜生产商,洛阳钼业主营业务聚焦铜、钴、钼、钨等金属的采选冶炼,叠加金属贸易平台IXM形成“矿业+贸易”闭环。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142.8亿元,同比增长72.61%,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速96.4%。
业绩增长的核心逻辑源于三重推力:其一,大宗商品价格强势,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自4月以来上涨18.7%,突破10800美元/ 吨,而铜业务贡献了公司68.81%的毛利润;其二,新能源产业需求爆发,铜、钴作为动力电池与电机核心材料,全球供应链缺口持续扩大;其三,内部降本增效显著,新管理层入主后,前三季度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0.94%,毛利率升至 22%。
尽管净利润实现高增长,但前三季度营收却同比下降5.99%至1454.85亿元。与此同时,报告期末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分别为6.74亿元、335.25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0.73%、4.45%。
受累于此,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8.2%至158.64,与净利润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洛阳钼业的业绩增长与铜钴价格深度绑定,这种深度绑定使得公司业绩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极为敏感。有分析指出,铜价每上涨10%,公司总营收约提升2.7%,反之亦然。
更大的挑战来自其核心产区刚果(金)。该国是全球钴资源的主要供应地,但当地政局存在不确定性,M23武装组织的活动曾对矿区周边构成威胁。更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政策层面,例如刚果(金)在2025年实施的钴出口禁令,直接导致洛阳钼业上半年钴销量同比下降9.27%,库存增加超30%。
尽管禁令后续可能转向配额制管理,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始终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公司也已表示,会将关键金属的管制现象纳入未来发展的整体考量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