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孙语彤 2025-09-18 19:46 2.4w阅读
即便具备顶配资源,若缺乏对创作规律的尊重与用户审美的洞察,S+级投资反而会放大风险,《赴山海》可能就是最新案例。
一周前的9月11日,腾讯(00700)视频与爱奇艺(IQ)联合出品的武侠剧《赴山海》正式上线。该剧改编自温瑞安经典小说《神州奇侠》,总投资达3亿元,主打“S+级制作”、“顶流主演+王牌班底”及“武侠创新”标签。
然而开播仅一周,《赴山海》便遭遇口碑雪崩,豆瓣评分至今未开分,更被观众称为冲刺“年度最烂古装剧”。从万众期待到全网群嘲,《赴山海》的口碑塌房揭示了平台方在IP开发、宣发与投资策略上的失衡。
高开低走
《赴山海》为腾讯视频、爱奇艺、稻草熊影业、烨华影视、童乐影视等联合出品,是腾讯视频旗下天行工作室群项目。作为古装新概念武侠剧,该剧由任海涛、林峰联合执导,刘芳总编剧,成毅、古力娜扎等主演,张智霖等特别主演,围绕主角萧秋水在乱世江湖中历经重重考验,逐步成长为一代侠者的传奇展开。
公开信息显示,该剧获2024爱奇艺会员节、2025星光大赏"最受期待剧集"、新京报2025年度期待剧集、酷云数娱年度影响力盛典年度期待剧集等荣誉,2025年8月双平台预约量超950万。
开播首日20分钟内,《赴山海》凭借成毅等主演的明星效应登顶猫眼、云合等热度榜,成为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最快突破2万的剧集,抖音热度1.4亿、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0亿。
但次日,《赴山海》剧集内容未能成功发酵,第三日起播放量市占率持续下滑。目前,云合正片播放量市占率出现数据横盘。观众批评集中于“穿书系统消解武侠内核”“特效廉价如页游”“演技模式化”“制作粗糙”“剧情逻辑断裂”等。
豆瓣开播未能及时开分,也侧面印证明星效应的“灌水后果”。在评分区,大量一星评论和五星评论两极分化,充斥大量“水军”刷屏。
值得注意的是,第14集甚至出现“演员手持荧光笔标注剧本”的穿帮镜头,虽后期紧急剪辑修正,却已成制作粗糙的象征性事件。同样,《赴山海》剧中女二号的演员李凯馨在剧集播出前就被曝出舆论事件。
作为温瑞安《神州奇侠》的首次影视化改编,《赴山海》本被宣传为承载武侠复兴期待的一部“爆款剧”,但3亿“S+级制作“却呈现出 “网大质感” 作品,平台亟需重新平衡明星成本与制作投入,回归“剧本中心制”行业共识。
复刻失败
毫不意外,腾讯视频本想要复刻此前同样由成毅主演的2023年爆款古装剧《莲花楼》的成功路径。
《赴山海》几乎一比一照搬了《莲花楼》的核心主创团队,Staff团队基本都有重合,映前也打出了《莲花楼》原班人马新作的噱头。剧情上,《赴山海》学习《莲花楼》同样对武侠题材进行了二次创作。
但与《莲花楼》“武侠+悬疑”的喜闻乐见不同,《赴山海》将“悬疑”替换为网文常见的“穿书+系统“,让现代写手穿越至武侠世界执行任务。这一设定严重稀释了温瑞安原著《神州奇侠》的侠义精神与江湖格局。观众反馈称,过度强调“系统任务”和“现代梗儿”导致剧情儿戏化,如“PPT策划门派斗争”“KPI考核管理”,而核心的武侠叙事、武力体系及家国情怀被弱化。
温瑞安与金庸、古龙、梁羽生并称新武侠四大宗师,其创作生涯始终与武侠文化的商业演进深度绑定。1954年生于马来西亚的他,早年受中原文化熏陶,他的人生经历更奠定其创作内核。
1976年,温瑞安在台湾创办“神州诗社”,以文化复兴为己任。到香港后,开始在《明报》连载《神州奇侠》《血河车》等作品,其中《神州奇侠》以萧秋水的家国侠义为主线,融合庄子思想与快意恩仇,被其自称为“无法超越的天书”,更助他坐稳武侠界重要地位。其另一代表作《四大名捕》开创“庙堂江湖勾连”模式,以捕头为主角的设定突破传统武侠框架。
很显然,《赴山海》的突破框架失败了,模仿《莲花楼》也算不上成功。
制作层面问题频出,特效被指“五毛质感”,打戏依赖慢动作与快速剪辑,服化道“亮色系古装爱豆风”偏离武侠审美。多位剧评人指出,该剧“95%接近原著的部分尚可看,95%原创剧情均失败”,折射出创作团队对传统武侠与现代元素融合的掌控力不足。
S+投资的“流量依赖症”
腾讯与爱奇艺此次联合出品,本意或是分摊风险并整合资源,但结果暴露了平台方在顶级项目中的共性弊病。
首当其冲的,便是IP开发过度依赖流量公式。《赴山海》延续了“顶流+大IP+王牌班底”的S级项目标配模式。成毅作为《莲花楼》后备受期待的武侠剧主演,其粉丝曾发起“千万云包场”助推开局热度,但剧集质量未达预期后,粉丝经济无法扭转口碑。
平台对流量明星的过度依赖,导致项目忽视内容本质,陷入“开局靠明星、长效靠内容”的悖论。
同时,创新方向与用户需求错位。腾讯与爱奇艺近年力推“武侠+”革新,试图以轻喜化、年轻化吸引新受众。但《赴山海》的“穿书”设定被批评为“强行年轻化”,反而失去传统武侠受众。
《赴山海》开播失败,更体现出剧集制作管控漏洞与成本分配争议,尽管投资高达3亿元,但成片效果被观众质疑“成本未用于实处”。例如特效场景廉价、外景抠图感明显,甚至出现剧本穿帮等低级失误。有观众推测称,顶流片酬与营销成本可能挤压了制作预算,导致后期、特效等环节粗制滥造。
《赴山海》的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的多部“新武侠”剧多半折戟,如《少年白马醉春风》被批“江湖感薄弱”、《七夜雪》被指“武侠皮囊古偶内核”。
新武侠剧“扑街”的核心问题在于,“武侠+”的根基必须是武侠本身,而非流行元素的堆砌,盲目追求“年轻化”“网感化”而消解武侠内核,导致“侠不成侠”。反观《莲花楼》的成功则证明,创新需建立在保留武侠精神的基础上——如侠义情怀、江湖格局、武力体系等。
否则,即便具备顶配资源,若缺乏对创作规律的尊重与用户审美的洞察,S+级投资反而会放大风险,《赴山海》可能就是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