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夏震 2025-09-30 09:33 1.5w阅读
单日集中挂牌15笔不良债权,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以3.5亿起拍价转让166.6亿逾期资产,其中最长逾期时间超10年,惊人低回收率折射行业资产质量恶化困境。
9月29日,交通银行(601328)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在这一天里,接连发布了15条关于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的转让公告。
据统计,此次转让的信用卡透支不良资产,累计未偿本息总额达到了166.6亿元。从涉及的借款人情况来看,加权平均年龄处于40岁至50岁;再看逾期的时长,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从1000多天到3000多天不等,最长达3686天。这些贷款全部属于损失类贷款,而且已经完成了核销流程,同时都处于尚未进入诉讼程序的状态。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资产转让的起拍价约为3.5亿元,以此计算,这批不良资产的预计回收率或将低至惊人的2.1%,这也凸显出信用卡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回收难度。
作为国内首家合资信用卡公司,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的成长曾是行业里的“样本”。2004年成立后,它在2009年与汇丰银行达成合资,交通银行持股80%、汇丰银行持股20%,之后凭借“太平洋双币信用卡”的产品创新、“买单吧”App的数字化布局,还有规模化发卡的策略迅速发展,迅速跻身国内信用卡行业的前列。
但在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监管环境发生变化以及信用卡市场规模见顶的背景下,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近几年加速了战略转型。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公开批复信息,该中心在2024年至2025年8月期间累计关停的分中心数量已超过46家,业务模式正从总行集中直接经营转变为“总行数据统筹+分行属地执行”的属地化经营。与此同时,为应对市场变化并聚焦精细化运营,该中心一方面持续升级其官方主渠道“买单吧”App,深化线上生态布局;另一方面则通过推出银发专属信用卡等举措,试图深耕细分客群,挖掘存量客户价值。这一系列动作是银行业信用卡业务从“跑马圈地”的规模扩张转向“精耕细作”的价值挖掘的典型缩影。
从2025年的半年报以及相关数据来看,处于转型期的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正面临着不少挑战。
截至2025年6月末,交通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5327亿元,比2024年末的5384亿元减少了57.1亿元,降幅达到1.06%。
虽然规模有所收缩,风险指标却在逆向攀升,信用卡关注类贷款余额达到222.9亿元,关注类贷款率为4.18%;逾期贷款余额295.6亿元,逾期贷款率5.55%,这两项指标都比2024年末的4.26%、5.30%有所上升。
在不良贷款方面,2025年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158.29亿元,不良贷款率2.97%,相比2024年末的2.34%也进一步提高了。
在客户服务方面,同样存在需要关注的问题。2025年上半年,交通银行一共受理了金融消费者投诉16.4万件,虽然投诉办结率达到了100%,但其中信用卡业务相关的投诉有6.3万件,在各业务类型的投诉中占比38.3%,位居首位。这类投诉的集中出现,可能和催收流程是否规范、产品条款的透明度,以及客户授信资质审核的精度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有关,这反映出业务前端拓展和后端管理的衔接仍然存在漏洞。
这些数据说明,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的战略转型虽然在推进,但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风险,此次转让的不良资产,借款人的加权平均年龄在40到50岁之间,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到1000至3000天,这既反映出中年客群还款能力的脆弱性,也暴露出逾期账款“僵尸化”的积弊。
如果宏观经济复苏不如预期,中年群体遭遇收入波动或者失业的风险,信用卡的不良率或许会进一步上升,对银行的资本占用形成持续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