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清空

雷军造“芯” 小米是谁

 财中社 赵寒  2025-05-26 21:24  4.4w阅读

“15年来,无论高峰低谷、无论顺境逆境,小米始终坚持‘技术为本、不断向前’,这就是我们的成长之路。”雷军说,“在下个五年,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小米决定再投入2000亿元。”

5月22日晚,小米集团(01910,以下简称“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小米创始人雷军正式发布了自研的3nm手机Soc(系统级芯片)玄戒O1及用于小米Watch S4 eSIM的玄戒T1。

作为小米“硬核科技赛道”的重大突破,玄戒是小米首款自研手机芯片澎湃S1发布后的最新里程碑,也是小米2023年10月“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升级后的“新起点”。

一波三折

2017年2月,小米发布澎湃S1,成为继苹果(APPL)、三星(SSNGY)、华为后全球第四家可同时研发设计芯片和手机的企业。澎湃S1为8核64位芯片,采用28nm工艺,最高主频2.2GHz,采用大小核架构,GPU为Mali-T860,由小米5C搭载使用。

不同的是,澎湃S1面世时,业界主流已进入16纳米及以下工艺。S1作为小米造“芯”的“来时路”,对小米虽有其重大价值,却也同时凸显了彼时小米造“芯”的经验不足。而苦于S2的迟迟无法突破,小米一度不得不控制节奏、采取“曲径通幽”的“小芯片”路线。

雷军5月19日发布的微博显示,玄戒之前,小米推出的“小芯片”包括快充芯片(P1)、电池管理芯片(G1)、影像芯片(C1,)、天线增强芯片等,“在不同技术赛道中慢慢积累经验和能力”。

2021年初,小米下定决心造车的同时,重启Soc“大芯片”自研。以S1为“鉴戒”,玄戒立项之初,即瞄准了第二代芯片“最新的工艺制程、旗舰级别的晶体管规模、第一梯队的性能与能效”。

面壁十年图破壁。自2014年9月澎湃项目立项,到2025年5月玄戒O1和T1正式发售,雷军久久为功,仅玄戒截至4月底的累计研发投入已逾135亿元,研发团队超2500人,预计2025年研发投入将超过60亿元,研发投入和团队规模排在国内半导体设计领域“行业前三”。

《财中社》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根据研发难度的不同,小米造“芯”的投入规模也呈“个十百千”亿元规模的逐级递增。

2021年3月,小米MIX FOLD首发自研影像芯片澎湃C1。作为小米涉足自研芯片推出的第二款产品,澎湃C1研发持续了两年,资金投入近1.4亿元。同年12月,小米12系列采用了小米自研澎湃P1充电管理芯片,该芯片研发历经18个月,四大研发中心合作,耗资过亿元。

小米自研的第四款芯片澎湃G1发布于2022年7月,首发用于小米12S Ultra。与前三款产品分别着眼于整机性能、影像、充电管理的开拓性不同,澎湃G1是与澎湃P1联手,组成“小米澎湃电池管理系统”,延长电池寿命的同时大幅提升充电效率。

2023年4月发布的小米13 Ultra,沿用了小米12S Ultra策略,由小米澎湃P2充电芯片与G1联合。

早在S1发布会上,雷军曾手持芯片表示,手中小小的芯片一片价值10亿元,做芯片九死一生,但小米会死磕绝不动摇,“芯片是手机科技的制高点,如果世界前三大的(手机)公司都掌握了手机芯片的核心技术,小米想问鼎手机这个市场,就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上,做长线的、长期的投入。小米要成为一家伟大的科技公司,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梦想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最终,雷军和小米用2500人团队、135亿元投入、3年多的时间投入,实现了玄戒芯片的突破梦想。而对于未来,雷军公布的计划是“下个五年,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小米决定再投入20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研发上筚路蓝缕,玄戒的对外披露,同样一波三折。

2024年10月20日,北京卫视晚间节目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唐建国称,小米成功流片国内首款3纳米工艺手机系统级芯片。也即是说,从2021年初立项到2024年10月流片成功,玄戒已处于随时可对外公开发布的备选表单中。

而基于小米SU7 2024年发布后的良好势头,小米选择将玄戒的正式发布留到小米创业15周年的系列庆典中。

《财经》报道称,玄戒原本计划于4月和小米YU7同期发布,但3月底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让小米深陷危机,玄戒和YU7的发布不得不顺延。过去一个多月,也成了雷军“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顺势而为

“五年前,小米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用半年时间思考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小米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就是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开了很多很多次会,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使我们系统的梳理了小米的战略,重新梳理了我们的价值观,明确了我们新十年的奋斗目标,并且我们坚定地执行下去。”雷军于5月22日晚上的发布会坦陈心迹。

而作为小米过去五年成绩单的优秀“代表”,雷军认为有三:

首先是小米手机连续19个季度全球第三。第二,小米汽车、玄戒芯片、智能工厂全部完成从0到1的跨越。第三,“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正式闭环,小米成为最完整生态的科技公司。

《财中社》梳理小米发展的关键里程碑注意到,雷军和小米“顺势而为”的能力经得住检验。

小米首次涉足家电领域始于2013年,首款产品为小米智能电视,标志着小米家电战略的正式启动。彼时,小米创立三年,正处于从初创企业向规模化扩张转型的关键期,既受益于智能手机用户达5亿仍高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爆发期,也需应对“饥饿营销”模式争议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

为此,小米一方面延续“为发烧而生”理念,主打高性价比机型,通过799元红米手机抢占市场,并通过生态链拓展电视盒子等周边产品;另方面,小米旗舰机型依赖高通芯片(如骁龙800系列)迭代,营销策略逐渐从性能参数转向用户体验,以图摆脱硬件同质化问题。同时,公司也开始探索海外市场,为后续全球化探路。

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米于2014年开启了向芯片赛道的进军和布局。同年,小米还在2013年推出智能电视和智能路由器的基础上,启动“生态链计划”,与美的集团(000333)达成战略合作,通过资本和生态协同加速家电品牌渗透,并初步搭建起了涵纳空气净化器、智能插座、智能灯泡等小家电的智能家居产品矩阵。

需要指出的是,小米官宣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是2021年3月。但早在2013年,小米已开始在汽车领域布局,并在2015年左右启动国际专利绸缪。公开报道显示,2021年3月前,雷军多次辟谣小米造车,但内部有消息显示,雷军吸取早年卓越网“入场过早”的教训,认为造车需在行业成熟期介入,而彼时的新能源造车产业链尚未成熟。

‌2018年,小米智能家居生态正式从小家电延伸至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品类,与传统家电巨头形成直接竞争。这期间,小米选择初期以ODM代工模式为主,逐步建立自主产品定义能力。‌也是这一年,小米成功在香港上市,小米周边围绕的生态链企业已逾200家。

2020年,小米创业十周年,经过多次深入研讨后,“小米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的方向逐渐明晰。也是在彼时,雷军对“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升级已了然于心。

2021年,小米空调业务进入爆发式增长。小米也正式确定重启Soc芯片自研;雷军经过75天+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等一系列准备后,官宣造车是自己“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首期投入100亿元,未来10年计划投资100亿美元。

这背后的另一背景是,2021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增速放缓,IoT生态链面临巨头竞争,资本市场估值停滞,亟需开拓新增长曲线。而2021年,电动汽车市场快速扩张,智能化趋势与小米技术优势契合,且新能源车市场格局初定,供应链趋于完善,符合雷军“顺势而为”的创业哲学。

结硬寨,打呆仗

不难发现,对外界而言,雷军强大的“流量”光环,往往让人以为小米的成功是“踩中了风口”起飞。事实上,小米扎扎实实“结硬寨、打呆仗”的可持续投入,反而更容易被忽视。

2017年,一财采访刚发布了澎湃S1的雷军,雷军当时重点算的一笔账就是,前期10亿元投入的成本分摊。

“做芯片的十年时间,首先要有团队,有这样的技术,有这样的能力积累,你才一步一步能去做。所以,我叫第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是我们证明我们有这样的团队,我们证明有这样的技术,我们能做出来。第一个叫证明。”雷军说,“但是下一个台阶叫大规模,我们的规模已经很大了,我们还要探索有没有能力做旗舰芯片,我们有没有能力做到巨大的规模,比如上千万只、上亿片,这都是一个大的挑战。”

彼时的雷军清醒而克制。

而在发布玄戒又一次证明小米有能力做旗舰芯片之后,小米2025年芯片研发计划投入60亿元。简单估算,这一预算较过去4年135亿元投入,年同比增幅近100%。为何在Soc重大突破之后,小米造芯的投入反而力度更大?小米甚至还和高通(QCOM)签下了最新的15年战略合作协议?

答案其实很简单,基带芯片比Soc芯片更难。

技术难度上看,手机Soc芯片封装在内的CPU和GPU可以通过购买ARM的IP授权获得,并以ARM为基础进行改造搭建。而基带没有“摸石头过河”模式,完全需要自主设计。

而相较于技术壁垒更难的,还有专利壁垒和工程测试。

作为全球基带领域的芯片霸主,高通在基带领域构筑了十几万项专利壁垒,自主设计很容易就碰到高通的专利墙。而基带芯片流片成功后,还需在全球180多家运营商网络完成现网测试,“仅信号稳定性就涉及数千万行代码与十万级测试场景,高度依赖调试经验”。

换言之,小米造“芯”正进入更难的深水区。

“15年来,无论高峰低谷、无论顺境逆境,小米始终坚持‘技术为本、不断向前’,这就是我们的成长之路。”雷军说,“在下个五年,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小米决定再投入2000亿元。我相信下个五年等小米20周年的时候,我们肯定会交出更亮丽的答卷。”

重要提示: 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长按保存图片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