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迟恩雅 2025-02-11 17:41 1.9w阅读
华泰证券分析师认为,比亚迪的规模化效应正在改写智能驾驶的估值逻辑,“当智驾硬件成本占比从25%降至18%,资本市场对车企的评判标准将从‘技术领先性’转向‘数据变现效率’”。
2025年开年月余,车企价格战逐渐升级。爆火的DeepSeek国产AI大模型也被车企争抢上车,“智驾”之争的硝烟更是弥漫开来。
沸沸扬扬的比亚迪(002594)“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发布前一天,长安汽车(000625)抢先举办了智能化战略 " 北斗天枢 2.0 计划 " 发布会。
不过,相较于长安汽车的“深蓝汽车,普及全民智驾”,比亚迪的智驾普及显然更为彻底。2月10日,比亚迪宣布旗下21款车型均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
此外,更明显的区别是,长安将智驾搭载车型拉至10万元级别仍在计划中,而比亚迪直接覆盖7万-20万元级车型即将落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阶智驾普遍是高端车型才能享受的科技红利。尽管在中国车企的快速推进下,L2级技术普及速度加快,但2024年也基本覆盖在20万元以上车型。2024年下半年,小鹏汽车(09868)MONA M03率先实现了15万元级别车型智驾搭载,但在庞大的市场基数里面,小鹏汽车仍属个例。
但随着长安汽车以及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战略相继发出,全民智驾“战役”已经真正拉响警报。
招商证券研报中提到,未来两年,比亚迪等车企带动NOA(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向中低端车型加速渗透,高阶智驾将快速普及至10万-20万元市场。
“比亚迪2025年没有掀起价格战,反而从智驾撬动了更深维度的‘卷’。”有业内人士指出,比亚迪此举实则更狠,大规模的技术降维令其他车企不得不考虑将自己的智驾策略提前推进,并且由于成本以及供应链相应问题,比亚迪还是争取到了不短时间内的技术“护城河”。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实质上也是对智驾生态主导权的争夺。可以预见的是,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初密集登场得智驾技术普惠,已经开始重构智能汽车的底层竞争逻辑。
技术降维
与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反复跳票形成鲜明对比,中国车企的智驾进程不断提前,这也再次证实了王传福所说的“中国智驾的应用规模与迭代速度均是全球领先”。
自2024年1月向外界宣布“整车智能”策略以来,比亚迪整车智能通过璇玑智能化架构,实现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高效融合,比亚迪甚至宣布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沿着整车智能的技术路线,引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
从单一城市开放无图城市领航到2024年年底全国范围正式开通,比亚迪全民智驾的地基已经基本打牢。按照王传福所说,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拥有三大底气: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全球最大的研发工程师团队以及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
这并非夸大其词。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全年销量427万辆,其中智能驾驶车型搭载已突破400万辆,位居中国第一。而在比亚迪11万研发工程师中,智驾研发工程师人数就超过5000人。这一人数虽然与7000人的华为BU工程师团队仍有差距,但也远超小鹏汽车、极氪汽车、蔚来汽车(09866)以及理想汽车(02015)等一众新能源车企。
在庞大人才体系与比亚迪“技术为王”的企业特点下,比亚迪研发费用远高于其他车企,全球范围内申请的专利总数也居行业前列。据统计,截至目前,比亚迪全球范围内申请的专利总数已超过4.8万项,其中授权专利超过3万项。
“比亚迪几乎制造了整车,所以与数字孪生系统的集成是无缝的,这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发和优化车辆及其内部系统。”有接近比亚迪的人士称,在这个数字孪生系统中,即使对一个部件进行微小的更改,也几乎能立即更新其他所有方面,从空气动力学、机械和电气负载到制造工具。
因此,在2024年底还仅存在于比亚迪高端车型中的“天使之眼”高阶智驾,在2025年2月即实现全线普及,这也可以看出比亚迪的高效率所在。
按照算力,“天神之眼”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分为DiPilot 100、DiPilot 300、DiPilot 600,具体到车型上,则有颜色尾标区分。比亚迪还重新命名了自己的智驾功能,“城市领航”代表城市NOA,“高快领航”代表高速NOA。在不同价位段做高阶智驾,比亚迪给出的三个方案,最明显的区别是搭载的硬件数量不同,实现了成本区分。
从仰望品牌的3激光雷达豪华配置,到海鸥车型的纯视觉解决方案,比亚迪也用工程化思维打通了智驾的“下沉通道”。
目前,比亚迪已经计划在2025年实现至少60%新车搭载高速NOA及以上智驾系统,目标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
民生证券认为,比亚迪拥有巨大的数据优势,目前累计销售超过440万台搭载L2及以上驾驶辅助的车辆,以“规模化”与“普惠性”为底层逻辑,有望加速智驾平权,促进智驾功能成为买车重要考虑因素,鲶鱼效应或将带动其他车企追赶,正式开启中国汽车的智驾平权时代,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规则重构
对于比亚迪的此次举措,不少业内人士直呼“比亚迪又掀桌子了”。
此前,比亚迪一轮又一轮的低价策略,加速推动了汽车市场的“内卷”,也一举夺得了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定价权。如今在高阶智驾普及领域,比亚迪的野心显然更大,即便长安抢先一天开了发布会,也难以阻挡比亚迪一举将高阶智驾下探至7万元海鸥系列的“壮举”。
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像王传福所说,“好的大模型是数据喂出来的”。无论是供应链还是超400万年销量带来的海量数据以及自研架构等,都令比亚迪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当行业陷入“激光雷达派”与“纯视觉派”之争时,比亚迪的兼容并蓄策略既保证了高端市场的技术制高点,又在中低端市场构建了成本护城河。
发布会信息显示,长安汽车深蓝将通过DEEPAL AD PRO、华为乾崑智驾 ADS SE 和华为乾崑智驾ADS 3.0 这三个产品三位一体,覆盖从15 万元及以上的各个车型区间,为不同价格区间的车型提供相对应的智驾服务。搭载激光雷达的10万元级别车型将会在8月推出。
这也就意味着,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普及,较长安提前了半年。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比亚迪与长安外,包括吉利汽车(00175)、广汽埃安、岚图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09863)在内的十余个汽车品牌也提出了智驾平权相关计划,华为乾崑、地平线(09660)等供应商企业也在倡议推动智驾普惠,实现高阶智驾技术体验的标准化。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课题报告《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预测,高阶智驾已经迈过“尝鲜期”,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正向10万-20万元的主流价格区间普及,预计到2025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
但比亚迪的提前“掀桌子”,或将倒逼其他车企跟进,加速智驾技术下沉至10万-20万元市场。这场“全民智驾”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场行业规则的重构。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次的智驾平权主动权,恐怕再一次落入了比亚迪之手,王传福有机会再次率先构建起拥有完全话语权的技术王国。
华泰证券分析师认为,比亚迪的规模化效应正在改写智能驾驶的估值逻辑,“当智驾硬件成本占比从25%降至18%,资本市场对车企的评判标准将从‘技术领先性’转向‘数据变现效率’”。
按照王传福的预测,未来2-3年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到那时,没有高阶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