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汪明琪 2025-05-26 17:02 3.5w阅读
截至2025年一季度,迈威生物流动比率仅0.94,短期偿债压力高企;资产负债率69.86%,有息负债超22亿元。
2025年5月,迈威生物(688062)陷入多事之秋。
一边是谋求港股上市以缓解债务压力的迫切需求,另一边却是董事长涉嫌短线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叠加2024年亏损超10亿元、2025年一季度亏损扩大的业绩表现,这家科创板明星药企的资本故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三年累亏30亿,上交所问询产品销量下滑
自2022年登陆科创板以来,迈威生物始终未能摆脱亏损泥潭。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56.28%至1.99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0.4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
目前,公司已有三款产品(君迈康、迈利舒、迈卫健)上市。《财中社》发现,迈利舒2023年3月获批,当年发货量8.45万支,2024年新增24.5万支,同比增长。然而,另两款产品商业化表现疲软:君迈康2022年3月获批上市,三年来年度发货量分别为2.07万支、16.69万支、4.88万支,2024年同比下滑7成;迈卫健仅覆盖75家医院,市场竞争激烈且准入进度缓慢。
上交所对迈威生物经营情况展开问询,要求其说明君迈康发货量大幅下降、迈卫健医院准入进度较慢的原因。
公司回应称,君迈康于2022年5月底启动全国商业发货,当月出库开票996万元,但受限于合作方产能因素,存在长达半年的供货紧缺的情况,公司虽竭力实现销量自主控制,但对公司各级准入情况也曾产生一定冲击;迈卫健医院准入进度较慢则主要是因为其获批适应症较少,相比原研药缺乏竞争优势,且上市时间短,尚未完成全部省份挂网销售,存在市场准入限制。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滑33.7%至4479万元,归母净亏损扩大至2.92亿元,研发费用率攀升至465.62%,财务费用同比上涨343.82%。
而且,高研发投入与低转化率的矛盾突出。2022-2025年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累计25.87亿元,但同期营收仅4亿元,收入远未覆盖研发投入。管理层将亏损归因于“新药研发管线推进”,但投资者更关心的是:何时能见到真金白银的回报?
现金储备11.2亿元,有息负债超22亿元
面对短期借款10.73亿元与现金储备11.2亿元的紧平衡,迈威生物将希望寄托于港股IPO。公司称,若成功上市,流动性将“进一步提升”,并计划通过股权融资、债务置换等方式缓解偿债压力。然而,港股市场对未盈利生物药企的估值早已不复往日狂热。
与此同时,5月9日董事长刘大涛因涉嫌短线交易被立案调查,公司称“不影响日常经营”,但消息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公司股价下跌10.96%,后有所回升。若上市遇阻,公司现金流恐在2025年面临枯竭风险——截至一季度末,其货币资金已较2022年峰值缩水55%。
迈威生物的核心困境,在于商业化能力待加强。以明星产品君迈康为例,作为国内第6款阿达木单抗类似药,其上市时市场格局已定,叠加合作方产能不足、渠道切换等因素,销售始终难达预期。
迈卫健则因适应症单一(仅获批骨巨细胞瘤治疗),与原研药的三项适应症相比竞争力不足,挂网进度缓慢。即便迈利舒2024年销售收入上涨,但对比7.83亿元的研发投入,仍是杯水车薪。
创新药管线同样充满不确定性。迈威生物的靶向Nectin-4的ADC药物9MW2821被寄予厚望,但其还处于临床阶段,且全球同类竞品多达8款。公司坦言,部分管线“可能无法推进至临床”。
迈威生物并非全无转机。2025年一季度药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9.77%,海外市场拓展初现成效。若核心管线9MW2821能在2027年前获批,或可打开数十亿元市场空间。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钱能烧到黎明到来”。截至2025年一季度,迈威生物流动比率仅0.94,短期偿债压力高企;资产负债率较上年末增长6.25个百分点至69.86%,有息负债超22亿元。
二级市场上,5月26日公司报22.71元/股,单日跌幅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