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汪明琪 2025-07-21 18:45 2.3w阅读
报告梳理脑机接口行业,涵盖技术分类、市场规模、国内外进展及趋势,预计2040年全球医疗应用达1450亿美元。
慧博投研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对脑机接口行业的市场现状、商业前景、产业链及相关企业进行深度梳理。
脑机接口(BCI)是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新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疾病诊疗、康复)及消费、工业等领域。麦肯锡预测,全球医疗应用市场2030年将达400亿美元,2040年达1450亿美元,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2040年预计850亿美元,情绪评估与干预领域600亿美元。中国信通院指出,当前全球神经药物类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脑机接口在替代神经药物方面潜力显著,同时在睡眠、康养等领域前景广阔。
从技术看,脑机接口按信号采集方式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侵入式需手术植入电极,信号精准但易引发免疫反应;非侵入式通过头皮采集(如EEG),成本低但易受干扰;半侵入式植入颅腔内灰质外,平衡精度与安全性,被视为未来主流。其发展历经探索(1960-1970年)、技术发展(1970-1990年)、应用初期(1990-2020年)、攻坚突破(2020年至今)四阶段,目前半侵入式技术突破显著。
海外市场中,Neuralink进展突出,2024年完成首例人体植入,2025年估值超百亿美元,其设备可读取1500个电极信号;Synchron等企业聚焦微创技术。政策上,美国通过NESD计划,欧盟、日韩等均有资金支持。国内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北京、上海出台专项方案,2024年开展25例临床试验,NEO系统、“北脑一号”等取得突破。2025年医保首设独立收费项目,湖北率先定价,侵入式置入费6552元/次,加速商业化。
核心技术壁垒集中在传输系统(电极)、芯片、算法。目前国内侵入式电极依赖海外,芯片原材料受制于外,算法影响解码效率。挑战包括学界对大脑机制研究不足、跨学科协作复杂、商业化成本高及安全伦理问题。
产业链上游为电极、芯片、算法,中游是脑电采集平台与接口设备,下游涵盖医疗、消费娱乐等。相关企业中,海外有Neuralink(侵入式)、Emotiv(非侵入式),国内博睿康(NEO系统)、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等表现亮眼。
前景方面,2033年全球市场预计达108.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6.55%。国内半侵入式技术预计五年内临床普及,未来将向多模态交互发展,实现“全脑解码”,北京、上海、深圳将成产业聚集区,头部企业马太效应凸显。
【注】更多研报请上慧博智能策略终端PC版或慧博投资分析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