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翦音志 2025-09-26 13:21 2.1w阅读
一笔本金1.9亿元的债券投资,一场持续六年的追债长征,太平洋证券在与金鸿控股的纠纷中再度受挫。
9月25日,太平洋证券(601099)发布了诉讼进展公告,在与金鸿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669)(下称“金鸿控股”)的债券交易纠纷中,最高人民法院驳回了太平洋证券的再审申请,为这起长达六年的债券交易纠纷案画上了句号。
六年追债路
太平洋证券与金鸿控股的纠纷始于2018年。当时,太平洋证券购入并持有金鸿控股发行的“15金鸿债”和“16中油金鸿MTN001”,两笔债券本金合计约1.90亿元。因金鸿控股未按约兑付构成违约,太平洋证券于2018年9月向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这起案件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司法程序。2018年12月和2019年3月,双方两度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均予以确认。然而,调解并未能真正解决纠纷,由于金鸿控股未完全履行调解协议,太平洋证券向法院申请执行。2020年10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法院裁定终结执行。2024年2月,因金鸿控股逾期未完全履行和解协议,太平洋证券再次向北京金融法院提起诉讼。这一次,法院裁定驳回起诉,公司随后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但上诉同样被驳回。202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了太平洋证券的再审申请。两个月后,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再次驳回了太平洋证券的再审申请。
尽管法律途径遭遇挫折,但太平洋证券在公告中表示,上述案件所涉债权大部分已获清偿,目前抵押物充足,基本覆盖剩余债权。这在金鸿控股2025年3月发布的公告中得到了部分印证。公告显示,太平洋证券作为原告,要求金鸿控股支付“15金鸿债”债券本金约3469万元及“16中油金鸿MTN001”债券本金3850万元,以及相应利息和违约金。
为担保债务清偿,双方曾签订一系列抵押担保协议。2021年1月,太平洋证券作为全体债权人的代表,与金鸿控股子公司湖南神州界牌瓷业有限公司签署抵押担保协议,将后者持有的采矿权及不动产抵押给太平洋证券。2023年8月,太平洋证券又与金鸿控股的其他子公司签署抵押担保协议,将多处不动产抵押作为债务清偿的担保。
尽管有充足的抵押物作为保障,但太平洋证券在公告中坦言,目前尚无法准确判断案件进展对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的影响。
身陷多起法律纠纷
金鸿控股债券纠纷案只是太平洋证券面临的多起法律纠纷之一。202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指令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两起涉及太平洋证券的侵权责任纠纷案,这两起案件的核心是江苏隆明与达孜恒盛两家公司在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中的违约问题。2019年1月,太平洋证券首次向云南省高院提起诉讼,追偿金额高达约4亿元本金及相关利息。
太平洋证券与康美药业(600518)的保证合同纠纷案也备受关注。由于康美药业未按和解协议足额付息构成违约,太平洋证券向北京二中院起诉。经过多轮交锋,2025年5月公司公告称,最高人民法院已受理其再审申请。
此外,太平洋证券及其子公司还分别卷入了与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源和堂药业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中,当前诉讼仍未结束。
这些法律纠纷不仅消耗着太平洋证券的司法资源,更对其财务业绩造成了直接冲击。2018年成为公司上市后最黯淡的一年,当年净亏损13.22亿元,同比大跌1237%,引发巨亏的核心导火索正是股票质押业务风险爆发。
诉讼阴影下的业绩波动与内部管理
法律纠纷的阴影下,太平洋证券的业绩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2019年公司扭亏为盈,净利润达4.63亿元,但2020年又陷入7.61亿元亏损。
直至2023年,公司才以2.51亿元净利润结束这种业绩波动,2024年维持2.20亿元盈利。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迎来突破性增长,实现营业收入6.15亿元,同比增长13.56%;归母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76.65%。
除了外部法律纠纷,太平洋证券内部治理也面临挑战。2025年5月,海南证监局披露,时任太平洋证券海口分公司总经理王攀懿因违规买卖股票被处罚:经查明,2017年2月至2024年8月期间,王攀懿作为证券从业人员,控制使用他人证券账户买卖股票和可转债,累计买入金额约3105.29万元,卖出约3065.91万元,账户亏损约40.51万元。
在最高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后,太平洋证券表示将“持续关注其他案件进展情况,积极采取各项措施,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六年追债路虽告一段落,但太平洋证券的司法维权长征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