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夏震 2025-10-22 18:42 2.6w阅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对中诚信托开出660万元罚单——这一金额创下2025年信托业单笔最高罚额,直指其涵盖公司治理、风控、业务合规的十项违规行为,5名责任人同步被罚,而这已是其近年第三张罚单。
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诚信托及5名相关责任人因多项违法违规行为领罚,其中对公司处以的660万元罚款,创下今年以来信托公司单笔罚单金额的最高纪录。
经查,中诚信托存在多项违法违规问题:部分高级管理人员未经任职资格核准便提前履职,违反公司治理合规要求;部分风险项目未及时纳入风险项目管理体系,且尽职调查环节存在明显审慎性不足;向不符合监管要求的项目与企业提供融资,还通过投资永续债权的方式变相开展融资类业务,突破业务合规边界;同时存在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到位、合格投资者人数超出“资管新规”要求、个人信托贷款业务操作不规范,以及部分信托计划分级比例超监管限制等问题。
5名相关责任人同步被追责——陈郭瑞,熊谞龙、金紫雨、余明、尤彦媚,均被给予警告处分并各处罚款5万元。
针对此次处罚,中诚信托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作出回应:此次行政处罚涉及的事项,源于监管部门2022年对公司前期相关业务开展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公司高度重视监管意见,坚决拥护监管部门的处罚决定,已针对指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立查立改,同时将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依规进行内部严肃问责。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中诚信托近年收到的第三张监管罚单。梳理过往处罚记录,2019年11月14日,北京银保监局便因中诚信托“违规接受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且信托资金违规用于缴纳或变相缴纳土地出让价款”,责令其改正并罚款70万元;2023年12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再次出手,指出中诚信托存在“合格投资者审查不到位、员工违规汇集资金购买本公司信托产品、内控制度不健全、销售管理严重不审慎”等问题,对公司罚款100万元,时任业务总监兼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的尤彦媚彼时同步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从中煤信托至中诚信托
作为中国信托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中诚信托前身为1995年中煤集团发起设立的中煤信托,曾是全国首家获准重新登记的信托公司,后引入中国人保(601319)控股并更名。
时间的指针拨回1995年11月,中诚信托的前身中煤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由中煤集团出资4亿元人民币发起设立。彼时的中国正处在能源产业的扩张期,作为中煤集团的金融臂膀,中煤信托的业务天然与煤炭深度绑定,主要服务于集团内部的矿产开发和资金周转,成为国企多元化融资的早期实践者。
2001年,全国性的信托业整顿拉开序幕,中煤信托在这场行业洗牌中抢占了先机,于当年9月完成清产核资与业务清理,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准重新登记的信托投资公司。
为响应监管要求、剥离交叉风险,公司开启了资产分拆的进程:2001年分拆部分资产成立万盛基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又将证券业务独立出去,组建国都证券。
这些看似规范的操作背后,却埋下了历史隐患——2017年国都证券董事长失联事件,最终被追溯到这次分拆过程中的股权纠纷与民间借贷问题。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煤炭价格低迷期,王忠民等人推动的资产低价出售行为,在2006至2007年的审计中被曝光涉嫌违规输送利益,为公司治理埋下了一颗暗雷。
2008年金融危机成为中诚信托命运的转折点。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将其持有的32.35%国有股权全部划转至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保正式成为第一大股东。这场股权变动既为化解煤炭国企债务外溢风险,也为中诚信托注入了保险资金的稳定性与专业治理经验。
2007年7月,公司获批成为国内首批换发金融许可证的信托公司,并于当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中诚信托,标志着其告别"煤炭系"标签的转型开端。
2010年成为中诚信托发展的关键年份。1月31日,推出规模达30.3亿元的"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以9.5%至11%的年化收益吸引了约700位高净值客户,资金通过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募集,最终投向山西振富能源集团的矿产项目。这款产品既体现了"保险+信托+银行"的协同效应,也暴露了转型期的路径依赖——即便已纳入人保体系,其业务仍未完全脱离能源行业的引力,为后续危机埋下伏笔。
2012年,煤炭行业再度陷入低迷,振富能源集团的财务丑闻浮出水面:实际控制人涉及近30亿元民间高利贷纠纷,旗下白家峁煤矿等核心资产存在产权纠纷与停产隐患。
尽管中诚信托的尽职调查曾警示风险,但项目仍得以推进。2014年1月31日,"诚至金开1号"存续期满,振富集团无力支付股权维持费,信托资产评估显示抵押物价值大幅缩水,一场波及700位投资者的兑付危机骤然爆发。危急时刻,中诚信托与工商银行高管带队进驻山西紧急处置,最终在监管层默许的"第三方接盘"模式下,实现了本金结算,但剩余利益未能兑付。这场总负债约59亿元的危机,不仅让多位公司领导层相继离职,更成为信托业刚性兑付机制的重要考验样本。
危机的余波在多年后仍在荡漾。2017年,前中诚信托董事长、时任国都证券董事长王少华失联,同期首任董事长王忠民也失去联系,市场均怀疑与早年的国都证券分拆旧案、资产处置违规问题关联。
2019年,王忠民因2006至2007年低价出售资产一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百万元,为那段粗放发展的岁月画上了沉重的句号。
地产风险:新时代的行业挑战
能源领域风险尚未平息,房地产信托风险又接踵而至,成为中诚信托新的风险爆发点。作为曾在房地产信托领域深耕的“老牌选手”,中诚信托在该业务中暴露的问题,使其陷入了更为突出的合规危机。
2019年9月,中诚信托发行"新能源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总规模26亿元,分为A、B、C三类,预期年化收益8.3%-8.9%,期限24个月。推介资料显示,资金拟投向恒大系公司的汽车项目,抵押物为天津和郑州的9宗住宅用地,由恒大集团提供担保。彼时无人预料,这份看似稳健的产品将成为行业首个"抵押物消失"的典型案例。
风险的伏笔在2020年5月已悄然埋下——中诚信托未经投资人同意,单方面解除了上海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80%股权的质押登记,导致信托底层资产先行灭失。两年后的2022年2月17日,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解除6宗抵押土地的出让合同并无偿收回,而此时距信托计划到期仅剩半月。3月5日,该产品C类12.9亿元本金及收益逾期,但投资者直至3月14日才收到延期通知,此时才知晓土地被收回的关键信息。随后数月,超300名投资者向原银保监会实名举报,直指产品存在"资金挪用、抵押物灭失"等问题。当年12月,北京银保监局出具调查意见书,认定中诚信托存在"尽职调查不到位、隐瞒信息误导投资人"等违规行为。
几乎在"新能源3号"风险酝酿的同时,中诚信托于2020年又推出"新能源5号"信托计划,分期发行规模超20亿元,资金用于受让恒大汽车持有的辽宁项目75%股权收益权,宣称配备土地抵押、股权质押等四重担保。但2021年9月恒大集团整体风险爆发后,原定抵押物接连出现问题,部分土地因规划调整无法办理抵押,信托方只得将抵押物更换为两个配套住宅项目公司股权。2022年5月,该产品宣告延期,此时项目存量资金余额仅8.4亿元,较初始托管资金20.8亿元缩水超六成,抵押物残值仅剩四成。2023年7月,监管调查确认,中诚信托未核查资金实际用途,也未充分评估担保有效性,存在多项履职不到位问题。
房地产领域的风险暴露并未止步于恒大相关项目。2022年1月,世茂佛山"国风滨江"项目引发新的争议。中诚信托在项目预售良好且未出现实质性违约的情况下,以"自身投资管理不善"为由停止用印及付款审批,要求提前还款并提起诉讼。世茂方面回应称事发前仍在正常还款,认为信托方转嫁自身不良资产压力,暴露出项目存续期管理中的权责边界模糊问题。
自营业务不良率翻倍,盈利不及同业
依据2024年度财务报告披露数据显示,在行业变革加速与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中诚信托面临的发展挑战也逐步显现。
在金融投资领域,中诚信托展现出明显的收缩态势。数据显示,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由2023年末的78.9亿元,缩减至2024年的72.9亿元,降幅达7.5%;债权投资规模更是大幅缩水,从39亿元骤降至27.6亿元,降幅高达29%。这些数据变动,充分反映出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布局策略正趋于保守,这种保守策略虽有助于规避部分风险,但也不可避免地压缩了盈利空间。
与金融投资领域的收缩防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诚信托在投资性房地产领域的布局节奏明显更“激进”。数据显示,其投资性房地产规模从2023年末的0.7亿元增至2024年的12.2亿元,增幅超17倍,这种量级跃升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格外突出。
结合中诚信托过往涉房信托业务经历,这一激增背后“被动接盘”的可能性远大于主动布局。其曾多次因涉房信托项目违约、抵押物处置难陷入被动,比如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导致担保房产变现受阻。此次规模增长,大概率是底层项目违约后,为避免风险传导至投资者、引发业务波动,公司不得不先行承接抵押物,形成被动持有——这并非看好楼市的主动投资,而是缓冲风险的无奈选择,核心是保障业务有序收尾而非获取资产增值。
当前房地产行业正处深度调整期,销售乏力、企业资金紧、房价走势不明朗,房产流动性显著下降。在此背景下,无论这些投资性房地产是主动还是被动持有,其价值稳定性、盈利空间都面临高不确定性。若市场持续低迷,不仅预期收益难实现,资产减值还可能直接侵蚀利润,成为业绩波动的重要诱因。
在各类资产科目呈现不同异动的同时,中诚信托自营资产的“表面稳定”下,质量恶化问题正愈发突出。2024年,公司自营业务合并资产总计微降至240.7亿元,与2023年基本持平,总量波动极小,但不良资产的变化却释放出显著风险信号——不良资产规模从2023年的58.6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90.4亿元,对应不良率也从6.35%翻倍至12.46%,不良资产的爆发式增长直接反映出自营业务信用风险的集中暴露。
不良资产规模的大幅攀升,进一步传导至利润端,体现为信用减值损失的同步激增。从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合并口径下信用减值损失达7.5亿元,同比增幅58.4%;更值得关注的是母公司口径,其信用减值损失高达8.3亿元,同比增长74%,增幅显著高于合并口径。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4月披露的年报中,中诚信托虽呈现出一份看似亮眼的转型成绩单:标品信托规模攀升至5357.9亿元,同比激增107%,主动管理占比达85.1%,信托资产总规模7760.7亿元稳居行业前十。但表面数据的光鲜之下,结构隐忧与盈利困局正悄然浮现。深入剖析标品业务增长曲线可见,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公司坦言,增长主要来源于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合作的受托型产品,这类业务以通道服务为主,自主管理的权益类、混合类产品占比极低,投资策略也集中于低波动债券领域。
这种业务结构直接导致规模扩张与利润增长严重脱节:2024年公司实现净利润9.4亿元,在51家披露业绩的信托公司中处于中游水平。这一成绩不仅与江苏信托、中信信托等头部机构20亿元级的净利润存在较大差距,即便与规模相近的华宝信托相比也显逊色,进一步印证了转型表面亮眼、实则盈利承压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