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高尚 2025-02-28 18:57 2.2w阅读
嘉实基金“老将”洪流被“解聘”,映射出的是公募行业从“造星运动”向体系化投研转型的阵痛。
2025年2月26日,公募行业再掀波澜。嘉实基金发布公告称,拥有25年证券从业经验的“老将”洪流因个人原因离职,其管理的嘉实品质优选、嘉实价值成长混合等4只基金已全部移交其他基金经理。洪流的离任,成为2025年以来第55位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也是嘉实基金年内第8位卸任的投研人员。
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人才流动显著加速。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职,创历史新高;而2025年仅前两个月,离任人数已达57人。市场震荡、业绩压力、薪酬改革及“公奔私”趋势,成为推动这一现象的核心因素。
洪流的离职不仅是个人职业选择,更折射出嘉实基金近年频繁的人事调整与战略转向。从“清仓式卸任”到团队化投研体系的构建,这家老牌公募正试图通过优化人才结构,降低对单一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以应对行业竞争与市场波动。
“老将”洪流为何被“解聘”?业绩压力成关键推手
洪流于2019年加入嘉实基金,管理规模一度超334亿元,但其在2021年市场高点发行的多只基金成为业绩“滑铁卢”。以嘉实竞争力优选为例,该基金在2021年2月发行时认购规模超300亿元,但截至2024年12月28日洪流卸任该产品基金经理一职时,任职回报率低至-51.07%,任职回报排名1511/1638;同期管理的嘉实品质优选、嘉实阿尔法优选等产品任职回报亦低于-45%。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产品在高点建仓后遭遇市场剧烈调整,叠加洪流坚持的GARP策略(合理价格成长投资)与近年风格轮动频繁的市场脱节,导致业绩持续承压。
洪流的管理规模从2021年二季度的334.61亿元锐减至离职前的36.35亿元,缩水幅度近90%。数据显示,其近三年任职回报为-33.31%,远低于同类平均水平。业内人士透露,公募机构普遍采用定期业绩排名考核机制,业绩长期落后的基金经理可能面临被动离职压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洪流在2025年2月26日卸任的4只基金在其任职期间共收取管理费4.02亿元。然而,这4只基金在洪流管理期间普遍表现不佳,任职回报率均为负值,基金规模也大幅缩水。这种管理费与业绩倒挂的现象凸显了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导向”模式的弊端,也引发了市场对投资者收益与管理费失衡的广泛争议。
嘉实基金人事地震频发,近期8位基金经理出走
除洪流外,嘉实基金近期已有至少7位基金经理离任。2月24日,金猛卸任4只量化及指数基金,管理规模清零,离任原因为“个人职业规划”;2月22日,曲盛伟离任嘉实多元动力混合基金,由孟夏接任;2月6日,张庆平、顾晶菁“业务调整”卸任债券基金,由具有精算背景的李欣接棒;此外,王凯、胡涛、李金灿也在2024年12月以来陆续“清仓式卸任”。
有观点认为,嘉实基金近期人事变动背后,隐含着明确的战略意图。如量化专家赵迁接管养老FOF、精算师李欣接手债券基金,是通过增聘多元背景人才,强化风险控制与跨资产配置能力。对于推行“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洪流管理的基金此前已陆续增聘肖觅、吴越等基金经理,分散决策风险。
尽管基金经理离任人数居高不下,但嘉实基金的离任率(离职人数/在任总数)已从2015年的18.3%降至2024年的8.42%,为十年最低。这一变化与监管加强(如离职静默期制度)、市场低迷抑制“奔私”意愿,以及基金公司注重长期人才培养密切相关。
洪流的离职与嘉实基金的人事震荡,映射出公募行业从“造星运动”向体系化投研转型的阵痛。短期看,频繁变动可能影响产品稳定性;长期而言,团队化、专业化与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或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