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李旼 2025-04-22 10:02 1.6w阅读
寒武纪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狂飙显示其在国产AI芯片领域的潜力,但增长引擎几近单点支撑,结构失衡、现金流紧张与客户依赖等问题逐步显现。
4月18日,国产AI芯片龙头寒武纪(688256)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营业收入11.11亿元,同比暴增42.3倍;净利润3.55亿元,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但是,高度依赖云端产品线和单一客户群的模式,暴露出其增长的结构性风险。
季度扣非业绩首现盈利
寒武纪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11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11.74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567万元增长42.3倍;归母净利润3.55亿元,扭转上年同期2.27亿元的亏损局面;扣非净利润2.76亿元。这是公司继2024年第四季度盈利2.72亿元、扣非净亏损250万元后,连续第二个季度盈利,也是首次实现季度扣非盈利。
2025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为55.99%,较2024年同期57.6%略降,但营收规模扩大42倍的背景下,这一水平已属不易。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为0.85元,上年同期为-0.54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32%,上年同期为-4.10%,财务指标全面改善。
2024年全年公司仍亏损4.52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的盈利拐点得益于云端产品线的高增长,但盈利基础是否稳固仍需观察。
2025年第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升至15.97%,较2024年同期增加6.88个百分点。
财报发布后,寒武纪股价4月21日周一高开后冲高回落,收涨3.8%,报695元,但自2024年9月中旬以来累计涨幅超2倍,总市值达2901亿元。然而,部分机构指出,寒武纪季度间业绩波动较大,可能与订单集中性和收入确认模式有关。
增长的单一引擎:国产替代
《财中社》发现,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云端产品线的爆发和国产替代政策支持。2024年,寒武纪云端产品线收入11.66亿元,同比增长1187.78%,占总营收99.3%,思元370、590系列芯片在互联网、金融、运营商等领域实现应用;边缘产品线营收则下降近40%。2025年一季度,公司11.11亿元营收也几乎全部来自云端产品线。
国产替代为寒武纪提供了发展机遇。受美国技术限制影响,国内企业加速转向国产AI芯片解决方案。
2023年,寒武纪中标台州、沈阳智能计算集群项目,收入6.05亿元,占当年营收65.88%,此类项目周期通常为1-2年,部分合同款项可能在2024年确认收入。
重点客户方面,寒武纪与阿里云自2022年起合作,思元370系列产品形成一定收入规模。2025年,字节跳动计划斥资900亿元用于AI算力采购,市场预期寒武纪可能受益,但具体采购规模尚未披露。寒武纪暂未参与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大模型生态,显示其云端芯片规模化部署仍依赖少数客户。
技术布局失衡:云端强,边缘难启
寒武纪在技术突破和生态建设上持续投入。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2.35亿元,同比增长38.33%,占营收21.11%。公司推出支持大模型训练的Megatron、Transformer Engine组件,MagicMind推理加速引擎适配主流框架,支持FSDP、DeepSpeed等功能,覆盖训练和推理场景。此外,寒武纪在交通领域参与多地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支持智慧停车、智慧高速等业务;在轨道行业方面,与客户合作推进智慧货检、语音购票等智能化升级。
边缘端布局方面,寒武纪与华为昇腾生态合作,完成AI PC方案适配,试图拓展边缘计算市场,但暂无具体PC厂商合作披露,目标市场可能聚焦政务和教育领域。相比之下,华为昇腾可能与联想合作推出AI PC产品,龙芯中科也在2024年推出支持国产指令集的AI加速卡,应用于政务云。2025年2月,DeepSeek获华为昇腾、昆仑芯等10家国产AI芯片厂商支持,寒武纪未名列其中,显示其生态合作存在短板。
寒武纪在云端市场的技术优势明显,但在边缘和终端领域的布局迟缓,难以形成全场景竞争力。
产品结构单一与大客户依赖
寒武纪的增长模式暴露出多重风险。
产品结构单一,2025年第一季度云端产品线收入占比近100%,边缘产品线持续萎缩。相比之下,英伟达2024财年数据中心收入占总营收78%,寒武纪对云端业务的依赖更为明显。若云端需求波动,公司整体营收可能受到重创。
客户集中度过高问题突出。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94.6%,其中政府类客户贡献约60%。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9.89亿元,占全年84.2%,主要依赖某大客户一次性订单。一季报并不单独披露前五大客户数据。据业内分析,按行业惯例,寒武纪可能采用项目制收入确认模式,验收后一次性确认收入,而政府客户订单交付节奏和验收周期通常集中在年末,导致第四季度收入暴增,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部分订单交付和验收。若后续订单未能持续,营收可能大幅回落。
2024年12月,公司子公司江西寒武纪中标华能井冈山电厂门禁系统升级项目,金额仅5.8万元,与核心AI芯片业务无关。寒武纪在2024年和2025年尚未披露新的重大政府采购项目中标信息,政府订单波动风险显现。
供应链压力也在加剧
2025年第一季度末,寒武纪的存货27.55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55.4%;应收账款8.07亿元,增长165%;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6.3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3.3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3.99亿元;预付账款增至9.73亿元,较年末增长25.7%。
预付账款增长说明公司对上游关键资源的控制力不强,需提前付款以确保供货,处于供应链中的“被动采购方”;存货高企可能是为了应对订单不确定性或上游供应链紧张,但可能导致滞销风险;应收账款激增说明公司在客户面前的议价能力较弱,账期较长,回款不及时,可能引发坏账压力;现金流大幅下降说明主营业务产生大量现金流出,核心经营活动“烧钱”。
凡此种种,都说明公司在产业链中话语权偏弱、客户议价能力有限、资金流动性承压。
技术瓶颈方面,寒武纪依赖中芯国际(688981)代工,2024年中芯国际7nm制程良率仍低于台积电,可能进一步加剧交付周期压力。
竞争对手强势崛起的压力
寒武纪面临多方竞争。华为昇腾910B通过“算力租赁”模式进入云端市场,2024年在政务云领域渗透率提升,昇腾生态已覆盖云边端全场景。海光信息DCU产品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10%,在服务器厂商中的渗透率从5%升至18%,其通用算力产品与寒武纪形成差异化竞争。龙芯中科推出支持国产指令集的AI加速卡,在政务云领域替代寒武纪份额。百度昆仑芯3代据称在搜索广告推理场景的能效比是寒武纪产品的2.3倍,成本约低40%,已服务超过2万家客户,覆盖金融、能源等多个领域。
此外,寒武纪的定价策略也受到质疑。据业内人士分析,采用7nm制程的思元370芯片将于2025年量产,采用Chiplet技术,算力达256TOPS,在特定场景下成本较英伟达H20降低30%,但整体性能仅为英伟达H100的约30%,售价还高出约20%。
在当前企业采购愈发重视性价比的趋势下,这种价格结构既难以说服商业客户,也限制了其更大规模的落地空间,溢价结构可能难以长期维持,盈利持续性面临挑战。
市场追捧与治理裂痕
市场对寒武纪信心未减。2025年第一季度末,公司市值达2795亿元,著名游资章建平增持至1.46%,持股市值40.8亿元;北上资金持股比例升至3.7%。章建平以短线投机著称,北上资金增持多通过被动跟踪ETF,主动配置比例有限,反映外资对其长期前景的谨慎态度。二级市场估值隐含寒武纪未来3-5年市占率大幅提升的预期,但若业绩兑现不及预期,估值可能面临调整压力。
高管层面,2025年1月,前CTO梁军与公司因股权纠纷对簿公堂,索赔42.87亿元,公司反诉要求其低价转让股份。创始人陈天石2023年承诺至2024年底不减持股份,但2025年暂无高管增持或套现披露。
寒武纪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狂飙显示其在国产AI芯片领域的潜力,但增长引擎几近单点支撑,结构失衡、现金流紧张与客户依赖等问题逐步显现。公司需尽快摆脱对单一市场和客户的路径依赖,加速在边缘和终端市场的商业化落地,并在专用芯片领域实现可见的技术突破,否则短期业绩虽有亮点,中长期增长基础仍难言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