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孙语彤 2025-10-12 13:32 3.7w阅读
火山引擎自入局云服务起,便将MaaS置于战略核心。
火山引擎已不可小觑。
近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中国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市场分析2025H1》报告,揭示中国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市场格局生变。
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上大模型调用量达536.7万亿Tokens(词元,模型处理文本、图像等数据的最小单元),其中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以49.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阿里巴巴(09988.HK)旗下阿里云以27%的份额位列第二,百度(09888.HK)智能云占17%排第三。
这一数据与Omdia早前发布的AI云市场报告形成对比,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2025年预计增长148%,到2030年将达1930亿元规模;市场份额上,阿里云占比35.8%位列第一,火山引擎占比14.8%,华为云占比13.1%,腾讯云占比7%,百度云占比6.1%,前五名总和超整个市场的75%。
而IDC按其他口径统计的不同报告中,火山引擎和阿里云均在前列,而这恰是中国云市场双雄争霸的新局面。阿里云凭借历史积累在综合收入上领先,而火山引擎作为新兴势力,在MaaS(大模型即服务)这一关键细分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MaaS成为AI云竞争新高地
IDC的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市场报告,限定统计口径为“各大云厂商对外部客户提供的大模型公有云服务调用量”,不包含自有业务调用。
中国公有云上大模型2025年上半年536.7万亿Tokens的调用量,较2024年全年114万亿Tokens调用量增长近400%,印证火山引擎押注的MaaS商业模式已跑通。市场快速增长背后,是多模态和深度推理大模型正在成为主要驱动力。
多模态基础模型优势显著,可提供更丰富的功能,今年以来各大头部云厂商都在发力语音、图像、视频等多模态领域的模型迭代。而火山引擎在多模态领域表现突出。
2025年,火山引擎相继推出豆包大模型1.6、豆包·视频生成模型Seedance pro、豆包·实时语音模型、豆包·图像创作模型Seedream 4.0等。截至2025年9月,Seedream 4.0在国际权威评测平台LMArena和Artificial Analysis的文生图榜单中登顶,超越谷歌(GOOG.O)的Gemini 2.5 Flash。
Tokens调用量快速增长之时,AI工具的Tokens调用量也在快速增长。今年6月,火山引擎在Force原动力大会上透露称,AI工具的Tokens调用量5个月增长了4.4倍,其中AI搜索增长10倍,AI编程增长8.4倍;截至2025年5月,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调用量16.4万亿,相比2024年5月的1200亿增长137倍。据此计算,豆包大模型当时的月均Tokens调用量超过500万亿,同样超过谷歌的月均Tokens调用量480万亿。
除此之外,多模态模型的迭代还进一步加速AI应用落地,如在K12(基础教育阶段)在线教育、智能巡检等场景,视觉理解模型的能力提升带动K12在线教育的Tokens调用量5个月增长12倍,在智能巡检等场景也达到日均百亿级的Tokens调用量。
但与此同时,阿里云在整体AI云市场仍具优势,但对于火山引擎在MaaS上的后发优势,令阿里云倍感紧迫。9月24日,阿里云在2025云栖大会上宣布,其新定位为“全球领先的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其专有云飞天企业版升级为涵盖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到MaaS的全栈AI平台。
后发之秀
火山引擎的领先并非偶然。
2024年5月火山引擎推出豆包大模型调用服务之前,中国MaaS仍处于混沌期。早期中国头部云厂商MaaS业务营收普遍仅亿元级,业务优先级相对有限。IDC报告的增长率在2024年6月前都还只是一片空白。但火山引擎自入局云服务起,便将MaaS置于战略核心。
这一布局也与火山晚同行进场多年的现实密切相关,传统云服务路径难实现追赶,倒逼其寻求差异化突破。火山引擎总裁谭待曾向《晚点》提及,2020年入局初期,管理层要求其预判2030年云市场形态,其最终锁定“AI”,这一判断也让火山引擎在大模型浪潮中,精准锚定MaaS赛道,形成如今的优势。
而Tokens调用量这一指标,恰好能反映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渗透率,也被视为AI产业落地的“水温计”。字节跳动内部认为,Tokens调用量是大模型的实际负载,更能反映产业落地的真实水温。
与传统云厂商关注GPU算力规模与营收规模不同,火山引擎更优先关注Tokens调用量这一指标。这种战略选择源于其对AI云未来的判断。谭待也曾表示,“大的使用量,才能打磨出好模型,也能大幅降低模型推理的单位成本。”
同样,在技术层面,火山引擎通过模型和基础设施的共同优化实现领先。其MaaS平台火山方舟在吞吐、并发、首字延迟、平均延迟、成本优化等客户可感知指标上行业领先。在C端需求的推动下,火山引擎还推出AI云原生架构,帮助开发者屏蔽底层硬件差异,直接获得高质量、低成本Tokens。基础设施方面,TensorChord评测显示,火山引擎吞吐效率更高,每秒Token输出量甚至是一些厂商的2.6倍。
技术优势下,火山引擎的合作伙伴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在手机厂商中,OPPO、vivo、小米(01810.HK)、荣耀、三星(SSNLF)和传音(688036.SH)等企业均为火山引擎的客户;在汽车行业中,火山引擎及豆包大模型覆盖智能座舱、营销等多个场景,已服务BBA(奔驰、宝马、奥迪)、特斯拉(TSLA.O)和蔚来(09866.HK)等多数主流车企的AI升级。
金融领域中,火山引擎已服务华泰证券(601688.SH)、国信证券(002736.SZ)、招商银行(600036.SH)、浦发银行(600000.SH)等主流券商和基金公司及重要银行。在教育行业,火山引擎与超五成985高校达成合作。这种行业覆盖广度为火山引擎的Tokens调用量增长奠定基础。
IDC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火山引擎在MaaS市场份额为46.4%,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扩大至49.2%,已近半壁江山;而阿里云份额从约19.3%增至27%,虽有增长,但已落后于火山引擎。这表明在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市场这一新兴市场,火山引擎的专注成果已显。
AI云市场范式转移
火山引擎与阿里云之争,本质是AI云市场范式转移的体现。
传统云计算如阿里云以卖算力为主,客户租赁GPU资源;AI云时代,“卖Token”成为新趋势,客户按模型调用量计费。这种转变降低AI应用开发门槛,催生更繁荣的AI生态。
火山引擎抓住这一趋势,率先布局。2024年5月,豆包大模型将定价从“分计价”降至“厘计价”,降幅达99.3%,引爆市场需求。2025年2月DeepSeek-R1发布后,火山引擎第一时间推出DeepSeek-R1 API,进一步推动市场增长。
IDC预测,中国生成式AI软件市场规模2028年将达到482.4亿元,未来仍有数百倍增长空间,无论C端还是B端仍有广阔的前景。多模态模型和Agent应用也将成为下一轮增长引擎。火山引擎的内部人士也曾向《财经》透露称,字节跳动内部应用的Token消耗量正在急剧增长。抖音、豆包、剪映、即梦等应用正在上线更多AI功能,AI生成文字、图片、视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它们正在消耗越来越多的Tokens。
相比之下,阿里云则坚持全栈路线。其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表示,AGI(通用人工智能)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ASI(超级人工智能)。阿里云通过通义大模型开源积累生态,自2023年开源第一款模型以来,通义大模型在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这种“大而全”策略在敏捷性上,可能不及火山引擎的聚焦策略。
但对于阿里云,其规模优势依然明显,只是火山引擎的快速增长已足够为其敲响警钟。阿里云需在保持IaaS、PaaS优势的同时,加速MaaS领域创新。而火山引擎的目标,则是在中国MaaS市场份额持续保持第一,并在2030年之前成长为千亿级云和AI公司。
中国AI云市场竞赛远未结束。正如火山引擎总裁谭待所言:“如果把AI发展看作一场马拉松,可能现在才跑了500米。”随着未来AI技术的持续演进,火山引擎或将重塑中国云计算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