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李旼 2025-10-11 19:31 1.5w阅读
平安好医生的每次换帅,实则都是行业方向的缩影:从流量到生态,从独立到依附。真正的转折,不在于谁执掌方向盘,而在于它能否在集团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10月7日,平安好医生(01833.HK)高层突发剧变——董事会主席兼CEO李斗辞任。
在公司十年首度盈利的节点,突然的换帅暴露出公司更深层的结构性裂痕:战略转型尚未稳固,组织震荡与增长焦虑正同步加剧。
高配接管
平安好医生的公告简短而突兀,仅称李斗因“个人工作安排”辞任,并无与董事会分歧。
但这一波调整并非孤立事件。就在两天前,平安集团已将产险系统管理层空降至好医生任要职——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苏东调任副总经理,原重庆分公司总经理何莹接任其位,强化管控信号明显。
郭晓涛的“高配接管”更具象征意义——平安集团正亲手接过方向盘,由平安集团联席CEO郭晓涛接任平安好医生董事会主席,前百度(BIDU/09888)资深副总裁何明科“空降”出任CEO。
这些调动清晰显示出平安集团的资源倾斜意图,将产险领域的精兵注入医养板块,进一步强化集团层面的管控力度。
李斗,这位上任仅两年、以高压绩效改革著称、甚至被业界称为“卷王”的管理者,其离职标志着公司改革进程的又一转折点。变动自10月7日起生效,几乎未给市场缓冲时间。
市场反应虽平静,股价仅小幅波动,但投资者目光已锁定新领导层的执行路径:能否在集团框架下注入新鲜活力,还是会加剧内部的拉锯?
郭晓涛的“高配”任命尤为引人注目。
作为平安集团执行董事和联席CEO,郭晓涛自2019年加入集团,此前在波士顿咨询担任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这位53岁的高管,将从非执行董事直接升任董事会主席,确保“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连贯推进。但这种集团直管的加强,也隐含着对前任改革的审视——李斗的激进路径虽止血,却留下了组织层面的隐痛。
郭晓涛简介(来源:平安集团官网)
雷霆改革
李斗的两年任期堪称“生死时速”。
2023年10月接棒前任方蔚豪时,平安好医生仍深陷C端流量烧钱泥潭,李斗果断转向B端赛道,聚焦服务平安集团金融客户。这场转型的核心,是将人力和资源从低效的消费者端战场抽离,注入集团内部协同。
李斗(来源:公司官网)
这一路径直接推动了公司十年首度盈利。2024年全年,平安好医生实现总收入48.08亿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8142.80万元,由2023年的亏损3.23亿元转为盈利。
平安好医生十年净利润变化(来源:Choice数据)
这一势头在2025年上半年延续,总营收录得25.02亿元,同比增长19.5%;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136.84%。
但十年首度盈利的背后,李斗对公司人力压缩的力度亦令人侧目。员工人数从2021年的4561人锐减至2023年中的1980人,降幅高达57%。同期,亏损规模同比缩减47%至2.45亿元。到2024年上半年,公司终于实现6000万元盈利,创下成立十年来的首次财报层面胜利。养老服务板块异军突起,收入达1.72亿元,同比增长264%,这得益于李斗在平安人寿积累的居家养老经验,将其拆分为独立营收线,与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B端业务贡献了平安好医生超70%的收入,其中集团金融客户占比超过半数。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模式虽快速见效,却暴露了盈利质量的脆弱:高度依赖集团输血,外部市场验证几近空白。集团资源虽庞大,但天花板已隐现——李斗本人曾公开强调,公司应瞄准全市场,而非局限于内部生态。可现实中,经济波动随时可能反噬这种“以效率换增长”的逻辑。
当然,从另一视角来说,这种依附于集团体系的增长模式,也意味着不一定是李斗,只要是平安集团内部高层,换谁都可以沿着李斗蹚出来的路,继续保持平安好医生的业绩向好。
而基于李斗改革的阵痛尖锐,换帅最是抚慰人心。2023年底启动的中高管述职竞聘中,平安好医生个别部门调整比例高达50%,引发人才外流潮。
融合考验
郭晓涛与何明科的“双核”组合,折射出平安集团“稳健优先”的用人哲学。郭晓涛的集团背景,确保了改革成果不被颠覆,尤其在养老与医疗的深度协同、金融客户的挖掘上保持定力。他的波士顿咨询履历,还能为资源调配注入战略深度。但这种高管兼任,也意味着平安好医生在集团框架下的自主空间进一步压缩——从独立玩家向集团功能化定位的风险悄然逼近。
何明科的“空降”则带来互联网与AI的复合基因。46岁的他,清华大学本硕、斯坦福MBA,曾在波士顿咨询、软银赛富、58同城历练。在百度医疗健康事业群任职期间,他主导的AI医患匹配引擎,将收入从百万元级推升至十亿元级。其“药企付费”逻辑——通过精准匹配患者与药械资源获取服务费——恰与公司B端转型互补,或助挖掘集团外客户,提升现有服务的附加值。
何明科简介(来源:公司官网)
风格上,何明科以“平易近人”著称,倡导“开诚布公”的管理方式。这或能缓释前任留下的组织阵痛,注入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活力。苏东的副总经理角色,进一步强化产险联动,推动生态整合。但融合并非易事:保险业务的的风控与长期价值逻辑,与互联网的流量变现和快速迭代,本质上存在张力矛盾。何明科需桥接两者,否则AI“撒手锏”落地将难以实现。
郭晓涛代表的是集团逻辑——稳健、整合、风险可控;何明科带来的则是互联网基因——速度、创新与算法驱动。两条轨迹能否融合,决定平安好医生能否真正从集团附庸转向独立价值创造者。
短短几天,新班底已面临执行压力。市场传闻李斗年薪近千万元的离职,或暗示集团对高管激励的微调。这场人事地震,不仅考验个人适应,更暴露公司治理的痛点:频繁换帅下,平安好医生的公司战略连续性如何维系。
盈利质量
需要指出的是,平安好医生6000万元的盈利虽具标志性,却在医疗行业中显得单薄。除高度依赖B端输血外,外部竞争力尚未经受考验。这种内部协同驱动的模式虽止血迅速,但一旦集团资源收缩,盈利曲线易现断崖。
三大板块的协同效应亦待检验。养老服务增速亮眼,但医疗与健康服务需加速跟进,形成滚雪球式增长。否则,这种阶段性胜利将陷入陷阱:经济下行时,效率优先的路径易生反噬,外部突破成燃眉之急。
与京东健康(06618)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35.7亿元相比,好医生的1.34亿元净利润仍属象征性。
这种横向差距,凸显了B端依赖的局限:集团内循环虽稳健,却难匹敌对手的外部渗透与生态闭环。集团框架的双刃剑效应凸显。平安好医生享资源红利,却受战略限缚。如何平衡服务主业与市场拓展,避免集团功能化定位,已成为生存命题。
此外,竞争对手的脚步未停:京东健康深化“医+药+险”闭环,阿里健康、微医加速布局。若仅靠集团内循环,平安好医生恐在外部落伍。
平安好医生的困局,是互联网医疗转型期的缩影。行业从“流量争夺”转向“价值深耕”,政策收紧与用户需求升级,让C端轻资产模式难以为继。转向B端的玩家层出不穷,但短期盈利与长期生态的平衡,仍是全行业难题。
从方蔚豪到李斗,再到郭晓涛与何明科,掌舵者变迁中,平安好医生的每次换帅,实则都是行业方向的缩影:从流量到生态,从独立到依附。真正的转折,不在于谁执掌方向盘,而在于它能否在平安集团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