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 翦音志 2025-08-27 21:16 2.0w阅读
8月22日,光证资管再现人事变动,董事长熊国兵离任,由总经理乔震代行职责。
8月22日,光大证券(601788)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光证资管”)发布公告称,董事长熊国兵因工作职务调整离任;在新任董事长履职前,由公司总经理乔震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8月27日,公司法定代表人亦变更为乔震。
人事变动频繁
熊国兵自2014年起执掌光证资管,任内历经资管新规落地、通道压降、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等关键周期。公告中表示,此次离任原因为“工作职务调整”,继任者乔震于2012年加入公司,历任产品与机构业务部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与总经理。
但这并非光大证券近年来首次人事变动:今年5月,光大证券副总裁梅键亦因任期管理规定调整为高级专家;8月,“光大系”研究所所长高瑞东卸任、拟赴光大保德信基金任职。把时间线拉长到近两年,变动则更为频繁:2023年7月,公司宣布常松出任总经理;2024年10月,公司进行了一次罕见的对调,常松转任副总经理,副总经理乔震升任总经理;2025年8月,乔震再度代任董事长与法定代表人职责。
资管业务的结构性难题
从财务数据来看,光证资管呈现出“规模回升、利润承压”的典型结构。
光大证券2024年年报披露,光证资管受托资产管理规模在2024年底为3114亿元,较年初增长3.71%,私募资管产品月均规模在2024年三季度位列行业前五;但同年资产管理业务集群收入仅约12亿元,占比12%,而财富管理业务集群却实现收入48亿元,占比49%。其中光证资管口径的营收与净利更显薄弱,2024年光证资管实现营业收入约6.75亿元、净利润约2.19亿元。
规模与利润的“错位”,折射出通道业务压降后管理费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对业绩报酬的挤压,以及主动管理转型期的阵痛。而2021年底公司受托规模为3746.79亿元,2023年底降至3002.91亿元,2024年回升至3114亿元,但规模的反弹并未能作用到利润端。
“公募化”进程待进展
在监管层强调打造“一流投行和一流投资机构”的大框架下,券商资管的“公募化”被视为突破口。光证资管早在2023年6月便递交了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申请,随后在2024年与2025年,券商资管新批公募牌照整体趋严:2023年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获批,2024年无新增发放,2025年8月甚至出现个别机构退出排队名单的现象。对于尚在排队中的光证资管而言,进度与窗口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在主动管理能力、产品与渠道的投入强度,而这需要稳定的投研与销售中台支撑,而管理层的相对稳定与明确的授权边界,往往是效果能否落地的先决条件。
“光大系”在研究、基金与资管业务层面的联动推进,决定了人才流动的趋势,在公募牌照尚未落地前,光证资管如何通过专户/大集合、机构定制与投顾服务,建立可复制的主动管理口碑,将是乔震“代任期”的关键之所在。